返回

《碧爷爷故事集》第三卷34、周恩来提出辞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用这个办法,不要很久,全国人民都能上大学”。

    报导说:少奇同志在参观了台前社亩产将达3万至5万斤的玉米,3万至5万斤的谷子,3o万斤地瓜和宏伟社亩产15ooo斤籽棉的丰产后,赞扬他们说:“你们压倒了科学家,他们没敢想的,你们做到了,这是个革命。”这一讲话一传出,全国各地的实验田丰产田纷纷把原来亩产千斤、几千斤的牌子换为几千斤、上万斤甚至十几万斤的牌子。假报导的丰产数也由亩产几千斤一跃报导亩产数几万斤,都顺着刘主席的爱好大胆地吹起来了。

    1958年7月19日,在天津讲话中提出:“在并社时,‘一乡一社’、‘政社合一’。”他说:“一个乡一个社,将来是否叫社,农庄也包括不了,因为有工业、有学校、有商业、又有民兵,生孩子也有人管,实际上是的基层结构,这是组织起来的公社,有工业、有农业、有学校,生老病死都在这里,这是公社。”

    1958年8月,派人到山东寿张县进一步了解那里的高额丰产情况,写回的调查报告说:“今年寿张县的粮食单位产量,县委的口号是‘确保双千斤,力争三千斤’,但实际在搞亩产万斤粮的高额丰产运动,一亩地要产5万斤、1o万斤,以至几十万斤红薯,一亩地要产一、两万斤玉米、谷子,这样高产的指标,当地干部和群众,讲起来像很平常,一点也不神秘。一般的社也是8千斤、7千斤,提5千斤指标的已经很少,至于亩产一、两千斤的根本没有人提了。”1958年8月,赴江苏等地视察,沿途他再次对各地已经如火如荼的各种“跃进“行为加温。在江苏常熟县,当一个乡的党委书记告诉他稻田亩产1万斤时,刘的反应是:“一万斤还能再多吗?你们这里条件好,再搞一搞深翻,还能多打些。”

    1958年8月6日,派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陈正人,带着康有为的《大同书》,到河北省徐水县搞公社试点,陈正人传达了关于搞试点的指示,还把康有为的《大同书》送给一些人。徐水县委第一书记张国忠立即宣布“跑步进入”,成立公社,树木归集体,房屋也由公社统一分配,社员实行工资制,社员和干部大搞实验田,计划一亩山药产12o万斤,一棵白菜5oo斤,小麦亩产12万斤,皮棉亩产5ooo千斤。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