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碧爷爷故事集》第三卷28、刘少奇吹侃乌托邦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周恩来说:“我国古代的陶渊明曾幻想过‘桃花源’,近代的康有为写过《大同书》。《大同书》描画出一个非常美好的社会:设胎教、育婴、蒙养、养病、养老诸院;男女成年后,由政府指派分任农工等生产事业;设公共宿舍、公共食堂,死则大葬等等。但是,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找到实现‘世界大同’的道路。现在,我们人就要把前人的幻想变成现实了!”

    《大同书》是清末维新派领康有为撰写的,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1)无国家,世界置一总政府,分若干区域;(2)总政府区政府皆由民选;(3)无家庭,男女同栖不得逾一年,届满须易人;(4)妇女有身者入胎教院,儿童出胎者入育婴院;(5)儿童按年入蒙养院及各级学校;(6)成年后由政府指派分任农工等生产事业;(7)病则入养病院,老则入养老院;(8)胎教、育婴、蒙养、养病、养老诸院,为各区之最高设备,入者地最高之享乐;(9)成年男女,例须以若干年服役于此诸院,若今世之兵役然;(1o)设公共宿舍、公共食堂,有等差,各以其劳作所入自由享用;(11)警惰为最严之刑罚;(12)学术上有新明者及在胎教等五院有特别劳绩者,得殊奖;(13)死则火葬,火葬场比邻为肥料工厂。”《大同书》写成后,康有为一直密不示人,1913年有部分内容表在《不忍》杂志上。

    说:“主席在学生时代也曾设想过未来的美好社会,叫做‘新村’。刚才谈到的嵖岈山卫星农业社,就很像主席当年所设想的‘新村’。”

    青少年时代的主席,博览群书,曾受到多种政治学说,包括欧美和日本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新青年》等杂志常有介绍)和康有为的〈大同书〉的影响。1919年,正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主席,曾与同学蔡和森、张昆弟、陈书农等一道,计议在长沙岳麓山进行建设新农村的实验。他在1919年12月〈湖南教育月刊〉第一卷第二号上表了题为〈学生之工作〉的文章。文章不仅介绍了建设“新村”的理想,还详细描绘了“新村”的蓝图:“此新村以新家庭新学校及旁的新社会连成一块为根本理想”。“新学校中学生之各个,为创造新家庭之各员”。“合若干之新家庭,即可创造一种新社会。”“新社会之种类不可尽举,举其著者:公共育儿院,公共蒙养院,公共学校,公共图书馆,公共银行,公共农场,公共工作场,公共消费社,公共剧院,公共病院,公园,博物馆,自治会”。“合此等之新学校,新社会,而为一‘新村’。”“工作之事项,全然在农村的”,有种园、种田、种林、畜牧、种桑、养鸡鱼。

    邓力群说:“无产阶级没有掌握国家政权,一切构建美好社会的想法,只能是‘乌托邦’。圣西门、欧文、傅立叶等人美妙的空想都没能实现。”

    6定一说:“什么是?列宁说‘

《碧爷爷故事集》第三卷28、刘少奇吹侃乌托邦-->>(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