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力所不能及的”。从1921年以后,不得不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从实践中认识到,“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列宁全集》第1版,第32卷,第2o3页)。所谓“特殊的过渡办法”,简言之,就是从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这一政策的转变,其实质在于要把政策建立在引导人们“对个人利益的关心”(《列宁全集》第1版,第33卷,第39页)的基础之上,要展商品经济,允许自由贸易,利用资本主义经济成分来展经济。列宁说:“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道路、方法和方式。”(《列宁全集》第1版,第32卷,第342页)他还说:“我们必须同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并存一个时期。”(《列宁全集》第1版,第33卷,第269页)为了展大工业,列宁还主张实行租让制,搞国家资本主义。他认为:“国家资本主义,就是我们能够加以限制、能够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列宁全集》第1版,第33卷,第244页)只要国家政权和主要经济命脉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国家资本主义也同样不可怕,只会对无产阶级有利。
列宁的这些论述,实际上是提出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搞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应该十分注意的一个带普遍性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更加重视和利用资本主义已经创造的物质技术管理和文化条件的问题。看来,少奇同志的有些想法,是从列宁的这些论述中受到了启。回想起来,应该说当时在我们党内注意学习和深入研究、领会列宁这些论述的同志还不是很多。到了后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展,特别是经历了一些曲折之后大家才愈来愈感到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的这些思想的重要性和深刻性。任何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创立和巩固,都不是凭空的,都必须利用先前社会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条件,作为自己生存、展和壮大的基础。资本主义经过几百年的展,创造了比以往人类社会任何时期都要丰富和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只有自觉地充分地利用历史上,特别是资本主义的物质技术条件和管理、文化的进步成果,并按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益要求的方向努力创造新的物质文化条件和管理经验,社会主义建设才能顺利进行,不断取得成功。
**在指导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实践中,也是感觉到了这个问题的。他在1953年6月15日政治局会议上提出总路线时,
《碧爷爷故事集》第二卷70、革命前辈薄一波谈刘少奇(四)-->>(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