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碧爷爷故事集无弹窗 1951年,内蒙杭锦旗独贵加汗村的何有明,何建功,何巨学,苏拴雄,刘拉牛等五户人家创办的互助组,不仅在四十里梁是第一个,即使在全杭锦旗,也是屈一指的。那时初解放。新政权刚刚建产,当地百分之五十以上是无法自立的穷受苦人,有的有人有畜,但没土地;有的有人有地,但没牲畜;有的有地有畜,缺乏劳力;有的只有劳力,地畜全无。这五户人家中,何有明有耕马一匹,两个劳动力,2o余亩地。何建功有好骡马各一匹,两个劳动力,土地近百亩。何巨学地畜全无,却有四个劳动力。苏拴雄有耕牛一条,5个劳动力,土地2o余亩。刘拉牛有耕马一匹5个劳动力,2o余亩地。(这里的土地,都是租种的股子地,所有权属于蒙古人,1953年冬天调地反霸后.才归了农民。)他们认为党和政府关于互助合作的号召,很适合他们的情况。于是在何知文的积极撺掇鼓动下,以何建功为,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自愿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季节性的互助组,公推何建功担任组长,何知文为记工员。春天来了。先租入、调配土地,使人人都有一份数量不差上下的耕地。大家商量决定,先给谁送粪,后给谁耕种。轮流互助;进度极快。比如耕山约,轮到谁家,剜籽儿的剜籽儿,送粪的送粪,下种的下种,集中所有的人力畜力,三五天就全耕上了。两个人工顶一个畜工,长长短短,全部登记起来,记到各自的工分本上,完了互相冲消顶补。秋天一到,谁家哪块地先熟了,大家都集中去给谁收割。依次轮流,三下五除二就完了,单干户都望尘莫及。整个耕种锄耧割打藏,都如此办理。进度比单干户快得多,干脆利索,人还不受紧累。场上完了算总帐。谁长谁短,一次结清。各自商量顶补,有的算成工资,多以粮草代款支付。有的记起帐来,下年互相顶补偿还。所有这些,全取决于自愿互助,互相商量解决,没有任何心事隔阂。这种形式,实际上和老解放区的变工队差不多,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水平,深受群众欢迎。在当时那种经济上贫穷,生产工具和技术极为落后,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这些人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愿组织起来,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对于尽快展生产力,改善生产条件,把经济搞上去,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确实起了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当年参加互助组的人家,困难减少了,劳动减轻了,进度特别快,收成还比一般人家高,人还又不受紧累,得到大多数农民的羡慕、赞赏和衷心拥护。到了1952年,又有
《碧爷爷故事集》第二卷51、农业合作化故事(三)-->>(第1/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