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怎么样?”
邓子恢回答:“我们认为,还是维持政治局批准的翻半番搞1oo万个社的计划为好。翻一番,太快了,过了客观可能性,难以完成。”接着,他列举了几点理由:(1)合作社的展度,应该与国家工业化的进度相适应,而我国工业目前尚不能为农业现代化提供相应的技术和机械设备。(2)现有的65万个社,质量不好,问题很多,巩固任务很重。要打好基础,才能较好的前进。(3)全国各地情况不一,群众觉悟程度也有很大差异,展过快,过了群众觉悟程度,会生强迫命令。(4)干部领导经验尚须积累,培养会计也需一定的时间。(5)苏联和东欧国家农业合作化过急,已有教训,值得我国注意。
主席很生气,批评说:“什么过了‘客观可能性’!实际上是有着很大的潜力可挖嘛。现在看来,翻半番太保守了,翻一番才比较符合客观实际。你说的理由根本不成其理由。”
“怎么不是理由?办社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啊!”邓子恢急忙申辩,“不顾客观条件,人为的加合作化的进程,会闹大乱子的。”
“事在人为嘛!条件是人创造的嘛!”主席反驳,“你的‘要和工业化进度相适应’还是‘先机械化,后合作化’的老调重弹嘛。什么“过了群众的觉悟程度’,你们的眼睛只盯着少数的有资本主义自倾向的上中农,根本看不见广大的贫下中农群众中所蕴藏的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我们向来是‘从战争中学战争’的,干部的经验和会计能力是在实践中积累和锻炼的,你不成立合作社,他们去哪里积累!去哪里锻炼!我们到1956年秋收前展到13o万个社,不是急,更不是过急,而是恰如其分。这怎么能和苏联和东欧国家合作化过急的错误相提并论。真是奇谈怪论!”
“主席,你
《碧爷爷故事集》第二卷33、邓子恢抗命顶主席-->>(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