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说》,都说是一万八千字(张说见《史记.太史公自序.集解》引,徐说见《公羊传.昭公十二年疏》引),可见《春秋》原文,从三国以后脱露了一千多字。很多大事漏记。
因为《春秋》是粗线条的笔墨。为补这一遗缺,后来又出现以春秋为主本的《传》,即现今流传下来的《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和《春秋左氏传》三种。并称春秋三传。《传》的《春秋经》文字基本上相同,也有一些差异,传文按年合并。先经后传。本栏春秋为单行本,其他三传请到本书馆十三经栏目阅读或下载。
品读方法折叠编辑本段
《春秋》是经而非寻常史书。读《春秋》之法,必尊以经而后读之,须怀以诚敬之心读之。非此而不能明其大义所在。若与二十四史同而混读,必生乖张之心,必生偏狭之念。如是则终生不能明于圣贤之道也。
《春秋》以一字为褒贬,微言大义,在乎其中矣。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其缘何也?惟其惧以贻臭千古。为万世所唾骂,受鬼神之诛耳。故是《春秋》为经。以大义所存焉。此等深意,虽以史迁之贤而不能及。今人或以曲笔讽之。其谬甚深也!因此一叹。
作品性质折叠编辑本段
孔子所作的《春秋》是一部蕴涵着作者深刻政治思想的政治学著作,这是从先秦孟、荀史书到两汉马、班诸家一致的正确看法。两汉以后,今文经学衰微,学者多受古文经学门户之见的影响,错误地视《春秋》为历史学著作,并由此引发了长期以来聚讼纷纭的《春秋》性质之争。
围绕《春秋》是历史学著作还是政治学著作这一问题,千余年来先后形成了以下三种观点:一、传统今文经学家的正确观点,即以《春秋》为政治学著作,持此说者如清人皮锡瑞,近人徐复观、吕思勉、胡适等;二、古文经学家及近代“古史辨”派学者的观点,即认为《春秋》是历史学著作,古文经学家如晋人杜预,近人钱玄同、顾颉刚、刘节等人坚持这种看法;三、调和说,即认为《春秋》“亦经亦史”,持此说者如钱穆、雷戈。就“亦经亦史”的说法,钱穆认为《春秋》是一部“亦经亦史的一家言”,
542 春秋 2-->>(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