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中,分成五类。在五行属性的基础上分门别类作系统归纳,将各种纷繁复杂的现象理出五行规律,从而可以说明各类之间的联系及变化关系。[1]?
历史渊源
五行是五种动态平衡的运动方式,而非实在的某种特定的元素,这个概念错了后面就全是错误中的错误。
蔡墨早在春秋时期便提出了属性论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以木、火、金、水为序,是循环数了[2]?,且已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矛盾、统一的模式。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以及整体把握的思想。因为就在这个时期,《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帝》篇中记载:“……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
“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的《甘誓》与《洪范》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洪范》中则指出“鲧陻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它提出了为人们所用的以水为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质和作用,但是它没有触及“五行”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行学说的形成可能有多条思路背景,其一,五帝尧舜时期羲和就开始了术数五行实践[3]?,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已有考证;其二是源于商代后期以来方位观念的术数化,甲骨文中有很多关于“四方”、“四土”的记载
364 五行绝伦 1-->>(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