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人讲话的声音、不同乐器演奏的声音等。
另外,有许多声音是正常人的耳朵听不到的。因为声波的频率范围很宽,由10hz到10hz,但正常人的耳朵只能听到20hz到20000hz之间的声音。通常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在20hz到20000hz之间的声音称为可闻声。
研究历史
声音是人类最早研究的物理现象之一,声学是经典物理学中历史最悠久而当前仍在前沿的唯一分支学科。从上古起直到19世纪,都是把声音理解为可听声的同义语。世界上最早的声学研究工作在音乐方面。对声学的系统研究是从17世纪初伽利略研究单摆周期和物体振动开始的。从那时起直到19世纪。几乎所有杰出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都对研究物体振动和声的产生原理作过贡献。
1635年就有人用远地枪声测声速,假设闪光传播不需时间。以后方法不断改进,到1738年巴黎科学院用炮声测量,测得结果折合到0°c时,声速为332m/s,与最准确的数值331.45m/s只差1.5‰。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根据推理:振动物体要推动邻近媒质,后者又推动它的邻近媒质,等等,经过复杂而难懂的推导求得声速应等于大气压与密度之比的二次方根。l.欧拉在1759年根据这个概念提出更清楚的分析方法。求得牛顿的结果。但是由此算出的声速只有288m/s,与实验值相差很大。j.l.r.达朗伯于1747年首次导出弦的波动方程,并预言可用于声波。直到1816年,p.s.m.拉普拉斯指出只有在声波传播中空气温度不变时牛顿的推导才正确。而实际上在声波传播中空气密度变化很快,不可能是等温过程,而应该是绝热过程。因此,声速的二次方应是大气压乘以比热容比(定压比热容与定容比热容的比)γ与密度之比。据此算出声速的理论值与实验值就完全一致了。
直到19世纪末
254 物理学之声学 上-->>(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