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于舰体中轴线上。金龙级战列舰上三座炮塔的布局与青龙级和大青龙级前一后二的风格迥然不同,采用的前二后一的布局设计,舰艏方向的两个炮塔曾梯次分布,可实现同向开火,继而使得前向火力达到了六门主炮。另外,金龙级战列舰上的九门主炮乃是具有更大威力的280mm口径炮。因为是全主炮设计,摒除了所有中等口径副炮,仅安装一些小口径速射炮用以对付鱼雷和小型炮艇。
在最初对这艘金龙级战列舰进行炮位设计时,张林曾一度考虑完全按照无畏舰的五座双联装主炮炮塔布局,也就是后世曾经风靡一时的菱形设计——5座双联装主炮炮塔,舰首尾各一座,舰体舯部锅炉舱后一座,布置在舰体中心线上;在2个锅炉舱之间,两舷对称布置各一座。如此设计,可是使得全舰侧舷最大火力达到8门主炮,向前火力及向后火力理论上都能达到6门主炮。但受排水量吨位的限制,根本没有可能为其建造多达五个的主炮炮塔。再加上无畏舰的菱形炮位设计在实战中的意义并不大,反而还会一定程度上削弱舰体结构,故而也就被舍弃掉了。
更何况,采用这种前二后一的三炮塔布局,可以使得前向火力达到6门,转舵并强占T自位后,侧向火力可以达到9门,乃是最为理想的进攻型炮位设计。青龙级和大青龙级之所以会采用前一后二这样的炮塔布局,原因很简单:青龙级和大青龙级都只是战巡,装甲防护能力不强,为确保遭遇强敌后能够跑得掉,一定程度上地考虑后向火力是相当有必要的。
相比于青龙级和大青龙级,这艘缩水了三分之一的无畏舰的装甲防护要更全面,炮塔、机舱、弹药库、司令塔等的装甲厚度达到260毫米,舰体舯部装甲带最厚处也是260mm,平均装甲厚度仅比无畏号薄20mm,装甲总重量高达3500吨,而且将采用已经与今年面世的德国克虏伯钢甲作为防护材料(克虏伯钢甲的防护能力是锻铁装甲的2.66倍,美国哈维装甲为锻铁装甲的2.1倍),完全达到了战列舰的防护要求。
考虑到蒸汽机轮机项目已经有所成就,单台蒸汽机轮机的功率输出已经达到了6000匹马力,张林决定采用性能更佳的蒸汽轮机为自己的首艘战列舰提供动力输出。
往复式蒸汽机可提供的最大动力输出无法持久,由往复式蒸汽机提供动力的军舰只能维持很短时间的最高航速,较长时间的高航速航行对对相对复杂的蒸汽机的可靠性和寿命都是致命的,同时主轴过热,引擎过载,面对这些故障,即便是再有经验的机轮兵也会束手无策。相比于往复式蒸汽机,蒸汽轮机大幅改善了热效率,可使得原本不到20%的热利用率提升到30%至40%,更接近热力学中理想的可逆过程,理论上可以提供更高的输出功率。
鉴于蒸汽轮机不容易出现故障,实用性能更佳,张林决定开始将蒸汽轮机应用于军舰动力领域。将蒸汽轮机应用于军舰动力,张林乃是首创。
金龙级战列舰,采用的乃是四轴驱动,将采用四台蒸汽机轮机为其提供约24000匹马力的动力输出,预计航速理论上可以达到22节,但鉴于当时代各项科技瓶颈的限制,排水量吨位为无畏舰三分之二的金龙级的最高航速应该只会与后世的无畏舰相当,将可能只有21节。
标准排水量12000吨,前二后一三炮塔布局,多达九门280mm口径主炮,全防护装甲设计,重要部位防护装甲厚度高达260mm,由四台蒸汽轮机提供高达24000匹马力的超强动力,预计航速21节,这便是张林计划建造的这艘金龙级战列舰的主要性能参数。
“少爷,我有种预感,您的这款设计,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甚至可能引起全世界范围内的海军革命。”待张林将金龙级战列舰的主要参数向其说明,郑延襄那看向张林的眼神便已经不止是崇拜那么简单了。
“设计再好,咱们能造出来才行。老郑,接下来的事情,就靠你们了!”郑延襄用一种近乎膜拜的眼神看着张林,激动不已,而张林则是在用一种充满期待的眼神回视着这位船舰总工程师。
“定不负所托!”郑延襄俨然一副拼死一战的表情。
“另外,注意保密。”张林继续嘱托道。
“是!”
就这样,在张林的授意下,无比疯狂的新一轮军舰建造项目便是启动了。
这一次,张林总共要建造多达20艘战舰:5艘大蛟龙级装甲巡洋舰、12艘青龙级战列巡洋舰、2艘大青龙级战列巡洋舰,以及一艘尝试建造的金龙级铁甲舰。
只要稍稍计算一下这些待建军舰的总吨位,全世界都将会震惊不已。
批产20艘战舰,总吨位竟已高达13万吨。
“我有将近7万的船舰工人!”
“我拥有多达四十多万吨的船坞总吨位!”
“区区20艘军舰,区区13万吨吨位,算得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