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气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高方手中掌握的大理常备军并不多。六万常备军,在高方控制下的不过二万人。
数月前,第一场战争中,这支军队已经消耗近半。也就是说。高方手中的正规军,不过一万余人。
但这次战争发动时,高方竟组织起了六万大军,对外号称十万。
可想而知,高方的军队渗杂着多少的水份。
这六万军队中,除去一万多的正规军,有一万是来自永昌、丽水两镇节度的府兵,还有一部分是来自澜沧江以西各部落的私兵。可就算如此,加起来也不过三万人。
其余的三万人。那就是一些刚刚洗干净脚的农夫。
这样的“士兵”,呐喊助威擅长,真要上了阵,除了拖正规军后腿,别的什么都不会干。
如果战场形势大好,这些人或许也会一窝蜂地跟着冲锋,但若是战场形势不利,那就如鸟兽散,甚至引起踩踏,反而冲乱正规军的阵形。
高方是军旅出身,在段思平麾下带兵多年,自然知道此中的利弊,但如今家族危如累卵,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将这三万人安排在了最前沿,作为向东岸进攻的第一波。
其实对于内战而言,人数确实能解决一些问题。
内战有别于对外战争,内战的胜利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士兵都来自同一个,往往对阵的会遇到兄弟亲友。
这也就是人数能解决一些问题的原因。
高方就是想将这三万人做为炮灰送死,在他心里,人命无足轻重,重要的是他的家族和那些依靠高氏的部落,这些利益才是高方不得不去考虑的事情。
如果他不考虑这些人的利益,那么高氏用不着敌人来进攻,单就从内部就会瓦解。
联盟往往是因为利益,特别是政治联盟。
这些部落和永昌、丽水两镇节度至所以团结在高方身边,毅然与段思聪为敌,那就是因为利益,没有足够的利益,傻子才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第八十章-->>(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