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的七百余人。
声势之大,甚至心动了宫中的百里无忌。
但百里无忌却没有引起警觉,他以为这只是一场政见的争论。而且他对于冯道认下段素素为义女。也不觉得诧异。
冯道已经七十有余,原有的一儿一女也已经因为战乱早夭,人到了老年,总得有个寄托,百里无忌认为这无可厚非。
也就是在这种双方都认为这只是一场政见不同而引发的辩论时,事情却朝着不可控制地方向发展下去。
新势力的官员,对这种辩论已经甚为熟悉,他们在学府中就时常在讲医堂、辩文堂、讲武堂、试制堂、辩法堂这五堂中辩论。
所以。不以为怪。
而冯道旗下的官员和那些从南汉、南唐、吴越、周国归附明国的老臣们,他们却以资历、阅历论事。对于这些毛还没长齐整的年轻人的“张狂”可谓深恶痛绝。
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文人相轻的惯例在此时得到完全的彰现。
本是政见辩论慢慢发展成口角之争,也所有人的不经意之间,将这场争论演变成了两种政见的对立,于是,口角之争越演越烈。
所谓相骂无好口,一旦演变成口角之战,自然话越来越难听,言词越来越恶毒。
同为明国朝臣的数百官员由此演变为截然对立的两派,是如此的水火不容、互相对立。
谁也说不清楚究竟是哪方先动得手,只知道,数百人的群殴,数百明国朝臣的群殴由此拉开了帷幕。
武官一马当先,甚至连一向以来文质彬彬的文臣们也箭拔弩张。
在政见不同这个问题上,仿佛佛主遇到了魔鬼,是如此的不共戴天和水火不容。
这两派势力口中皆宣称着全力维护皇帝百里无忌的圣意,以立于道义的至高点。
但站在风口浪尖上的百里无忌,却对此丝毫不知情。
扯虎皮当大旗,想来就是如此。
甚至连此事的始作俑者冯道
第五十三章-->>(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