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一直没有进入到禁军中,所以虽然功勋卓越,但在禁军中的声望远不如赵匡胤、张永德,甚至连石守信都不如。
也正是如此,李筠虽然荣进太尉,却一直没有进入周朝真正的权力中心。
本来由他领十五万禁军抗击赵匡胤大军,虽然无法取胜,但依据京城城坚墙厚,支撑上个把月也不足为虑。
只可惜,此人年岁已大,早已过了花甲之年。
本不应让其再挂帅出征,但眼下无人肯领兵,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勉为其难了。
就这样,六十七岁的太尉李筠花甲之年被小符太后和小皇帝拜帅再次领军出征,如果这时百里无忌能及时派明军从徐州直取开封,或许赵匡胤还真无法得逞。
可惜,百里无忌又怎会在没有借口的情况下派兵擅入同盟国疆土,授人以柄呢?
百里无忌一直在等着既成事实,只有从实赵匡胤谋乱篡位的事实,百里无忌才能以正义之名,将周国妥妥地收入囊中。
如果,只是说如果王朴能早到金陵府五日,百里无忌或许还真会为了柴荣的亲笔信,不顾计划派兵救援开封,毕竟百里无忌心里还是有柴荣的一席之地的。
在迁州相处的日子里,二人的友情已经有了长足的增进。
柴荣的亲笔信无疑能令百里无忌热血一涌,出兵北上。
其实百里无忌和柴荣二人心中都知道,纵然二人在郭威临终前,当着郭威的面结为兄弟,纵然二人对对方亦是惺惺相惜,但身为两国君主,为了各自的利益,是无论如何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兄弟的。
或许,只有二人在草莽间,才能成为两胁插刀的兄弟。
王朴出城之时就已经知道自己错了,其实按柴荣临终前的嘱托,只要赵匡胤向开封府起兵,王朴就应该立即携遗诏和信件前往金陵。
可为了能保全柴宗训的帝位和周国江山社稷,他与李谷一直拖着,希望事情突然会有转机,直到赵匡胤进逼至郑州。(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