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恐怕柴荣一死,周国也得土崩瓦解了。没有禁军震慑,周国各地拥兵自重的节度使还得各怀鬼胎、恃机谋乱?
众人纷纷上奏,劝柴荣息怒。禁军之事留后再议。
柴荣虽然有意挥刀。但见众肱股大臣皆不愿自己开杀戒,而自己身体根本无法亲自操刀,只能同意留后再议。
柴荣今日只是打算与这五个肱股之臣透露皇位的继承人,让他们心中有所准备。
如今目的已经达到,就能他们跪安了。
但柴荣留下了李谷、王朴二人,赵匡胤如今已经成了柴荣心中的一根刺。
柴荣自然明白,赵匡胤从太祖郭威时就追随自己,并与自己结为义兄弟。在周**队中声望颇高,尤以禁军中为最。而这次出走。更暴露出禁军将领中一呼百应的程度。
为帝者最害怕的就是这些在军中声望颇高的将领,因为他们一旦有了反意,那便是社稷动荡,千里伏尸的惨局。
王朴当日也将赵匡胤的话语转禀柴荣,真要是赵匡胤在紫萱死后,挥师开封,那还真没有人能阻止的了他。
所以,柴荣不得不留下王朴做出应对之策。而另外留下李谷,是考虑到王朴的枢密使就任时间不久,根基未固。李谷曾经与王朴走得近,在王朴假意背叛周国时也出手相助过,由此柴荣才留下李谷,一则做个见证,二则给王朴增加后援。
柴荣这些天其实一直在考虑如何解决赵匡胤这个威胁,只是还未到决断之时,今日被王朴一席话所激,柴荣反倒是下了决断。
柴荣问道:“两位爱卿对赵贼之事有何良策?”
李谷低头不言,他虽然是个忠臣,对柴荣忠心耿耿,但这事牵扯太多,不敢妄言。况且,若真到了那时,没有柴荣震慑,赵匡胤得势在所难免,今日所说之话,恐怕就成了日后死于非命的理由。李谷不想祸累到全家,只能低头不语。
但王朴却不同,他早已在赵匡胤面前声明
第一百六十七章-->>(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