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朕的姐夫也想来篡夺朕的帝位?”行军路上,柴荣身边无一人可为其排解忧郁,一时悲愤难止。
柴荣受此事刺激,亦或是伤势反复,再次卧病。
半个月后,柴荣回到京城,随即任命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用来代替张永德。
可怜张永德不知所以然,被柴荣罢去了点检之职,又不敢向柴荣询问,终日寡欢。
柴荣的身体依旧时好时坏,放眼周国朝廷,此时在柴荣的眼中,竟无一人能与自己说说体己话,心中唯一的期盼便是去大定府列席明、辽和谈的王朴能早些回来。
这期间,柴荣下旨,周国朝廷及各府各州全力配合明国建造官道,为此,周国征召到的民夫达到五十万之众。此次的征召竟得到周国百姓和各地官府大力拥护,究其原因,其实就两个字――粮食。
周国经过这两年多的战争,实在太穷了,底层百姓可以为了吃饱卖掉自己的儿女,而一旦明国以一人一天两斤粮食的酬劳征召民夫,百姓自然是蜂涌而来,两斤粮食,省着点够三个人吃一天了。
修路不需要周国征召如此多的民夫,北方四十多万的辽军俘虏最多只需要半年就能完成他们的修路任务,然后就会向南接手修筑周国境内的官道。
百里无忌为了抢时间,才请柴荣在周国境内征召,为此,付出比辽军俘虏多一倍的口粮做为酬劳,原以为有个十来万人就足够了,不想一下子多出了五倍。
而明国却为此每天要付出百万斤粮食,让明国朝廷颇有微词。甚至有朝臣建议将酬劳调整到一天一斤与辽军俘虏同等,却被百里无忌否决。
两年多的战争,明国国库也已经捉襟见肘,这一季的粮食收获还需要两个月,连金陵府粮店的售价也涨了一成,不用说明国各州县了。幸好有百里无忌曾下令交州郡、东瀛、高丽征集了数千万斤粮食进行储备,不然,明国三位丞相早已闹翻天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