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索儿。这是要某的命啊。”铁柱恨恨地骂道。可军令如山,终究还是灰溜溜地跑回自己的驻守之地。
那个接替他的士兵见他回来,自打没趣地问道:“伙长,校尉可准撤退?”
“头钱价奴兵。这也是你该管的事?”铁柱气没处发。正好找到个出气筒。
那个士兵憋屈地缩回自己的防守地,再不敢出声。
“都听好了。都指挥使令,不管哪营,放一个辽军上了城墙,校尉以下,皆斩。顶得住顶,顶不住,都跳下去。”铁柱没好气地喝道。手却拿起已经冷却的火枪,一枪撂倒了一个冲到半腰的辽军。
明军确实已经顶不住了。火枪的击发次数有限,而辽军的人数无限。
陈延正在武、儒二州只布置了二万人防御,就算这二万人皆上城墙,恐怕也杀不完进攻的辽军,城墙失守似乎是迟早的事了。
不单象铁柱这样的低层官兵这么想,连陈延正也这么想。
百里无忌将指挥权交给了陈延正,陈延正心中那一份苦楚,可没地方吐。以八万对四十万也就罢了,最多不过拼个你死我活,为国尽忠也是为将的本份,可如今两国皇帝却滞留在燕州,在他的辖区内,一旦有个闪失,那陈延正可就是两国最大的罪人了。
陈延正只能尽量地缩减各州的防御兵力,在武、儒二州布置了二万人,蓟州、榆关各一万人,而将四万大军在了檀州,檀州在燕州的正北方,而檀州的正北方便是古北口。
陈延正的判断是,如果明军能凭借长城抵挡住辽军的进攻,那么辽军选择突破口必将是独石、古北两个关隘,而独石距离燕州较远,辽军如果想速战速决,只能选择强攻古北口。
所以,陈延正尽力保留最大数量的军队,以备不测。而他的心里,却忐忑不安,如果武、儒失守,辽军就会对燕州形成夹击之势,如此情况可就被动了。
“回去告诉你们指
第七十五章-->>(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