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陈抟话中的“治”。心中一畅,这字用得好,他笑道:“辽国主体是故契丹八部。后加入乌古敌烈八部,方才壮大,之后纳入故渤海国靺鞨族,更是如虎添翼。朕如今先将乌古敌烈八部从辽国剥离。再将靺鞨族隔离。使两族各自独立,如此辽国可还有为祸中原的实力?”
陈抟一听,心中剧震,辽国真若是分裂成三个独立的国度,那中原真能安享太平了,可问题也来了,他问道:“陛下如何保证,契丹、乌古、靺鞨三族不会再次合为一体?”
百里无忌见陈抟一副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模样。心中感叹,这陈抟算来都已经快九十岁的人了。还如此喜欢论政,看来传说没错,他真的是从政欲极强之人。
陈抟自小是一上聪明的少年,好读书,诗、书、易、药,无所不通。后唐中兴二年(931年),陈抟加入应考进士的行列,想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从政之路,可却没有考上。这时他的父母双亡,他也离家出走,“游四方,有大志”,他的弟子种放也说他“明皇帝王霸之道”。这说明他本来就是怀揣政治抱负之人,读的书也不是道家的方术,而是传统士子外儒内法的王霸之术,想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廷。而屡次失败之后,才游历四方,寻找机会,最终在华山落脚,发现道教这种形式也可以成为他实现政治抱负的工具,便弃文从道,做了道士。
百里无忌说道:“朕将三族同置于明国治下,封授三族王位,令其相互防范,再派明军分驻三地,如此三族怎能合为一体?”
陈抟暗暗点头,此策不失为一好方法,这三族领土邻接,又各为藩王,自然谁也不服谁,只要如此明争暗斗下去,如此一来,实力自然消耗,仇恨也会越结越深,便没有了合为一体的可能。况且有明军驻扎,更是有了防范万一的准备。看来,眼前此人并非刚才所想般优柔寡断,而是早已胸有块垒。
有了这一份了解,陈抟开始转换话题,向百里无忌问道:“陛下圣明
第一百二十九章-->>(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