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们免于一死。已经让邓若水吃惊了。
“邓翁只需好生将息。何惧见不到那一日?”赵景云宽慰道:“况且如今我大宋盛世之象已成。如江水滔滔不可阻遏。邓翁眼见着我大宋自风雨飘摇之间到得这雄踞天下诸国之。理应无憾矣!”
邓若水咂了咂嘴。微微苦笑:“曼卿劝人。果然与众不同。正是。正是。我理应无憾……王师北定中原我见着了。百姓安居乐业我见着了。四夷来朝远人自服我见着了。就连这海外景象我也见着了……我还有什么遗憾?曼卿。若我死了。也无须送回国内安葬。便将我埋在墨子港灯塔山上。只需将我枕下的大宋故土随我葬下即可……”
赵景云默默地点了点头。他不是矫情的人。因此也不去用虚言劝慰。
见邓若水累了。赵景云出了门。行在街头。
墨子港是天然良港。附近水土肥美。再往西便是巨大的草场。因此农牧业甚为达。来到墨子港的。有小半是被贬的罪犯。再有小半是生计无着的移民。剩余的则是前来戌边的士兵家属亲眷――赵与莒对于海外军人甚为宽厚。不仅在军饷升迁上比起驻守于本土的更好。他们地家属如果自愿随同的。都会给予安排。或是分赐田地。或是在附近工厂任职。以墨子港为例。墨子港的主业是农牧业。因为水草肥美而羊群日盛地缘故。两年之前还在此建了一座毛纺厂。将羊毛织成呢绒之后再销往大宋。每月都会有一到两艘大海船来此。将积累地羊毛与粮食运走。同时又运来一些生活工具。比如铁器之类。据赵景云所知。新洲如今人口过五十万。其中大多数都是这样的小城。
“官家限制此地部分产业展。也是应有之意。流徒之人。大多心怀怨愤。此地又广阔无际。若是任其扩大。难免尾大不掉。”一边走。赵景云一边细细思索。
他来到这里也有近半年时间了。名义是他是流放的犯人。每月都得到黑子港知县衙署去挂号一次。实际上这里的地方官来自流求。早就得了上面的示意。对他与邓若水都是照顾有加。
与另一个时空之中欧洲殖民无秩自的殖民活动不同。大宋如今地海外殖民有一整套相应地制度。这是当初殖民流求牺牲了数千人之后总结每次殖民之前。先由朝廷派人选择殖民地点。那地方一定是交通便利物产丰饶水土肥美的。勘察殖民地点的小队。如今大宋有上百个之多。他们每年能确定出三到五十个适宜殖民点。将其特性一一标明在地图之上。然后官府再组织殖民人员。这些人要么是贬窜的犯人。要么是自愿开拓海外的贫民。要么是前些年战乱中流亡的百姓。根据各自技能情形。他们被分配到不同的移民队中。再被送往流求、苏禄或麻逸。经过半年的训练之后。才被允许移民。移民是先近后远。一般凑足了两千人之后便是一个完整的移民队。每个移民队又配有三名官长、五十名士兵。这些官长、士兵都是自近卫军退伍军人中选举。不仅要负责移民初期地安置、开拓。同时还要负责组织这些移民进行相应的军事训练。在定居成功之后。他们可以凭积功升迁。也可以回大宋本土。意欲留在移民城的也会被任命为主官。每相邻的十余个殖民聚落间。便会设一海军分队。负责护航任务。同时也隐隐有弹压叛逆之意在其中。
若是用一个词来形容大宋殖民。那就是“秩序”。就如同赵与莒对于国政的看法一样。秩序是他认为获取一切成果的关键。若无秩序。再好地力量也会如脱离堤坝地洪水。尽的恶果。而若是有了秩序。它便可以灌溉田亩。助行舟辑。乃至电。
这也反应在移民城市地建设上。这座墨子港。便是秩序井然。分成两个部分。临海的部分以港口码头为中心。向南北伸展。内6的部分则以高高飘扬着大宋龙旗的官署为中心。一条主街将这两部分分开。而主街正中央。又是一座小型的广场。
站在广场上。向北。可以看到每日会升降一次的大宋龙旗。向南。则可以望见港口的船只。虽然能够完成远洋航行回到大宋本土的大船。一般是一两
三五八、我心安处即吾乡-->>(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