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二七九、重楼商市售百货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些鹤立鸡群。建商市时占地近十五亩,空间甚为广大,在它前边还留着一块空地,如今已是假山清泉红亭绿竹,一望便觉清新可人。空地两侧预留了马车车位,若是不够的话,还有半埋在地下的地下室可以用。李一挝的马车才到,便有人上前来引导,他与织娘抱着孩子下了车后,立刻又有侍出来迎候。

    “欢迎大驾光临,里面请!”那侍穿着模仿近卫军样式的制服,不过因为朝廷严禁完全模仿的缘故,样式与近卫军又有些不同。李一挝正要开口问他,却看着商市门口一人,慌忙向前过去,恭恭敬敬行了一个军礼:“胡大官人!”

    那人正是胡福郎,见着李一挝,他笑着点头,又见着后边抱着孩儿的织娘。他迎上来道:“将小爆仗给我抱抱。”

    织娘自然是识得胡福郎的,也是恭恭敬敬行礼,她知道胡福郎算是自家丈夫地恩人,又是二人成亲时的媒人,故此并不闪避。胡福郎眉开眼笑地逗弄了小孩儿一会,然后将他又交给织娘:“你们进去吧。今日人多,小心一些,莫挤了小爆仗!”

    小爆仗是胡福郎给李一挝儿子取的绰号,也成了这小娃儿的乳名,李一挝点点头,又行了个礼这才领着织娘进了门。

    一进得门,便见着这商市大堂之前摆着两棵挂满铜钱的招财树,每棵招财树下,都有一名穿着那种紫色制服地伙计站着。伙计胸前挂着一个硬纸片儿,那上边写着“导购”二字。

    商市的地面全贴着瓷砖,光可鉴人。每隔十步左右,便有一棵巨大的刷了漆的柱子向上撑去,虽然这柱子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大厅地气势,但又给人一种踏实牢固的感觉,不至于担忧头顶地穹板可能会塌落下来。

    这些柱子有方有圆,方柱子上都嵌着玻璃镜子,人行于其间,便可看着自己。而且这些玻璃镜子还有一项妙用,那便是反光。将马灯的光芒散布在商市的每一个角落里,使得这座商市并不因为楼高墙厚而显得阴暗。

    在一层摆着十余个商铺柜台,各柜台间都是玲琅满目的货物,大多都是些吃食,许多都是来自流求的珍品。

    “欢迎光临,一楼是食品,二楼为衣物,三楼乃是日用百货,四楼为金银玉器。顶楼是食肆。”那个挂着“导购”牌子的伙计见二人驻足不前,忙上来介绍道:“二位想要买些什么?”

    “看看,看看。”饶是李一挝在流求算是见过世面的,此时也禁不住讷讷地说道。

    先施百货商市营业地前三日,交易额便高达让人震惊地二十二万贯,因为开业打折地缘故,来购物地人几乎挤破了商市大门最后统计的结果,进入其中地客人数量是十万人次。对于人口过二百万的临安来说,这并不算是太好的数据。但对于一家商市而言。却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在之后的一个周末休息日里,先施百货更是创下了日交易额十五万贯、日客商流量十万的惊人数据。

    百货商市的出现。对于大宋商业来说是一个创举,而且其巨大的客流量,也使得御街左右的一些商铺不得不选择加入其中,在先施百货商市中租上一个柜台铺面,比起在御街上租一个铺面要便宜一半左右地价钱,客流量更多一些。

    李一挝回到家中时,马车上已经放着一辆装好了的自行车,作为购买第一批自选车的优惠,他还得到了一个给车胎打气用的气筒,回得家中,他却没了在街上的兴趣,将车与气筒放在库房之后,便回到了自己的书房。

    他不是很喜好读书,他的“书房”更大程度上是作为装饰所用。懒懒地坐在太师椅中,他的视线停留在一件小饰品上,那是一座炮台,上面有樽大炮,他看了良久,连于织娘来到他身边都不知道。

    “官人可是想重回战场了?”于织娘轻轻抚着他的肩膀,微笑着问道。

    “啊?”李一挝回视着她,神情有些恍惚。

    修改加入:继续请求月票支持!)

    注1:先施百货公司,乃是旧中国最早地百货公司,也是二三十年代上海十里洋场四大公司之一,在此借用其名,正如同前面的保兴、继昌隆等一般,算是作向中华现代化路程中的前驱致敬。

    注2:雷氏家族在明清时很出现了许建筑大师,自十七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他们家族八代十二人建了一系列皇家宫苑,建筑史上俗称样式雷便是。笑,这是作老乡,固此能信手拈来。再笑一下,崔与之曾在建昌县任县令。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