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最早借着“麟主溺虎”的传说造出虎子来的,是春秋战国时人,有陶虎子、青铜虎子、漆器虎子,花色品种不少。
1980年湘南五里牌三号战国墓,就出土了一件彩绘漆虎子,作卧伏状,黑漆彩绘,饰云气纹,有四足,头为圆筒状,造型生动,纹饰拙朴典雅,闪烁着楚文化的熠熠光辉。
不过,考古工作者在长期的考古发堀实践中,发现过新石器时期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黄土仑文化都有与虎子相似的陶器,但并非就是虎形。
于是,学者专家们有的认为是溺器,有的则认为不是,于是来了个折中,称之为兽子。
但有的如商周黄土仑文化兽子,长不足10厘米,高不足6厘米,容积如此之小,一定要称其为溺器,容量未免太小,恐怕确乎是不怎么得当的。
即便如有的学者们所说,是‘洗手时淋水的’器具吧,远古时期,蒙昧原始,纤秀小巧若此,用来浇水洗手,恐怕还‘文明文雅’得过于早了些时日,未免拔高了中华文明的进程。
何况那时‘麟主溺虎’是否流传尚未可知,有点儿像是生生地将它硬塞进‘溺器’的行列的。
由于这虎子上面碎掉了两片,张天元笑着对那摊主说道:“这缺掉的东西呢?”
“您要的话在这里。”古玩商贩一脸的笑,赶忙从大提袋的侧袋中摸出个报纸包包,打开,是两块碎陶片。
他说:“我不磨整一下口,牙牙碴碴的难看……这东西是我在工地上弄到的,那个挖机师傅算是懂得点古玩,他从土中找出来两片碎片,想买的,问起残片来,东西在,可以照着修复。买家不问,我就地扔掉完事……”
他振振有词,张天元却没心思听下去。
残片上有两圈弦线,在虎子口颈上试着一拼合,正好与左上方部位相吻合。
只要这东西不缺少碎片,那么修复起来就会非常容易,对于张天元来说,这当真是小菜一碟。
说老实话,他倒是巴不得这东西碎呢,那毕竟价钱上要便宜不少。
第三二九二章 值钱的“虎子”-->>(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