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烈的冲出营地,向北方,向辽国大6深处扑去。
与此同时,江中船队分出部分船只也登上了南岸,为地一名倭人武士头上还扎着一条带子,上面用通红的字体、歪歪扭扭的写着两个汉字:“必胜”。他们在岸上稍加整顿,便冲顺保寨奔来……
陈眯着眼睛打量着这队士兵,颇为赞赏的说:“常听说日本自诩为小中华,这些人的服饰打扮甚有唐时风采。木屐、襦裙----呀,竟然也右衽了。”
所谓“右衽”,是五胡乱华时代,华夏区别汉民族与胡人的服饰特点,汉民族穿裙子将右衣襟放在上面,称之为“右衽”。而胡人则把衣服的左襟放在最外面,称之为“左衽”。
唐代,中央王朝继承了“右衽”的特点,宋人也如此。自宋以后,则左衣襟在上面成了主流。而现代男人所穿衬衫都是左衽,唯有女人还有少数右衽---这是因为满清时推行“男降女不降”策略,允许女人穿服装时依旧保持汉民族传统。
而在宋代,除了宋朝庭外,整个亚洲中唯有日本还保持右衽。高丽与交趾则是在宋亡以后,自认为华夏道统在他们那儿,才开始“右衽”地。
陈见到倭人右衽很好奇。感慨了一句,连忙又问:“赵大人,你说这些人当中有辽国地牧马人,难道辽国地汉人也在右衽吗?”
这个问题也正是赵兴想知道的,他不慌不忙地回答:“我从海商那里听到过一诗,是辽人写的,作不知为何人。诗曰:虞廷开盛轨,王会合其琛。到处承天意,皆同捧日心。文章通蠡谷。声教薄鸡林。大宇看交泰,应知无古人。”
赵兴吸了一口气,接着补充说:“契丹汉儒自以为他们才是虞廷开盛轨地中原道统正朔,据说,那里的读书人都认为契丹才是中原文化的主流,而大宋是俯称臣的属国与臣子国。当然,我大宋每年也在向辽国纳贡。虽然我们称之为岁赐,但辽人称之为岁贡---这种现象更加剧了辽人的骄傲。
契丹人认为,他们的国家建立在东晋时代。自他们的国家建立以来。两晋灭亡了,唐朝灭亡了,宋朝又向他们称臣纳贡,所以那里的汉人都为他们的国家传承七百余年而自豪,认为自己是当之无愧地中原霸主。不过,那里的汉人已经没有右衽习惯了。关于这一点,我听说很多宋国大臣出使辽国的时候曾已现,并写下诗词笔记作为记录----比如苏三丈使辽时,就有诗文叙说。”
说到这点。陈有点难堪。大宋向辽国低头,是整个宋人地难堪事。但也正是这一点,使宋人打消了天朝上国的盲目自大,开始与其他国家平等交往----但这恰好符合现代“平等外交”的先进思想。
契丹人自认为自己是中原正朔,这不光是契丹人的看法。世界史学界也有一派认为“neta”这个词就是“契丹”的音译,因为在大约一千年的时间里,西方社会与中国的沟通,必须通过契丹这个国家才能实现,而契丹立国接近千年,是中国这片土地上存国最悠久的国度,因此,理所当然应该用“契丹”这个词称呼中国。
这种说法也让现代中国人难堪,所以中国史学界采取了捂住耳朵的做法,禁止百姓知道此一说法。
“辽国内情如何,我大宋一直云里雾里。我一直想试探一下,看看辽国地军情到底怎么样。以前我们的官员出使辽国,他们看到的景象只是泛泛而谈,没有深入到辽国的内部,总的说来,他们传出的信息甚至不如商人传回来的信息详尽……”赵兴望着北方,拧着眉毛,忧心忡忡的补充说:“我听说辽国北方已经开始大乱,女真人跟辽人生了大冲突,双方已经开始大规模交战,辽人还吃了个大亏。
现在,辽人的南院大王又刚刚过世,在南院空虚无主地情况下,辽国的情形究竟怎样,这是我想知道的。此外,辽国人能否抵挡得住女直人,女直人胜利后,是否会将马鞭挥往更南方……这些,都是我想知道的!”
陈有点摸不着头脑,赵兴带领大军压在河口,再加上他与童贯的隐秘交谈,任谁都想到,赵兴的目的似乎是想扶助新皇帝,甚至有极大的可能,赵兴就是新皇帝召请过来的。但现在看来,赵兴做事从来是后手不断,他准备对付章地人手。突然之间转向辽人,这让陈很摸不着头脑。他觉得猜测赵兴地心思,实在费力。
不过,若赵兴的心思令一名普通人都能猜到,那这名“普通人”也是一位穿越人士。
原本,赵兴带兵出现在河口。是想避免宋徽宗统治下地“末世”。虽然,在宋徽宗这位“艺术皇帝”当政期间,大宋进入一个最辉煌的时代,这个时代所诞生的艺术成就常常令后人只能仰望,然而,支撑这个艺术时代的是滥“交子”引起的通货膨胀强行剥夺百姓财产的“花石纲”引起地政府信用的破产,于是,当金兵兵临城下的时候,整个京城没有一个人反抗。大家都想早早终结这个混乱的年代,为此不惜同归于尽。
带着这个目的,也带着一份浓浓的对北方局势的忧患。赵兴带领大军压在黄河口。时不时仰北望。此地是大宋北方的重要防线,他驻留于此,一方面是想逼迫章退职,以终结党争带来的破坏,另一方面,当朝局明朗后,他便想“顺路”窥探一下辽国地虚
第三部 大军阀的狐步舞 第3281章 正面冲突-->>(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