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投资更高,票房和口碑却更差。
“已经没有必要来谈论电影为何如此糟糕。没有连贯性的脚本,没有壮观的场面,摄影也没贡献美丽的画面。最重要的是,角色没有真正展现任何的特色,就像是画板中的木偶一般可笑。”
这是前几天,瑞恩从网络上面看到的影迷的一篇评价,无疑代表了大部分观众对这部影片的看法。
不管怎么说,绝大部分北美观众直接将《亚历山大大帝》划归到了烂片的行列之中。
这部影片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好莱坞很多电影公司纷纷取消了史诗片计划,就连二十世纪福克斯都在为手中还没有完成的《天国王朝》担心了。
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战争史诗片热潮之后,这一题材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低谷。
剧院的灯光一排接着一排熄灭,大银幕被画面照亮,在经典的迪士尼片头闪过之后,嗡嗡的说话声消失的无影无踪,《阿尔戈》拉开了大幕。
“这是波斯帝国,今天被称为伊朗,2500年前开始,一个接一个的国王统治着这片土地,国王被称为沙阿。1950年伊朗人民选举了穆罕默德?莫沙德哈――一个非宗教的民主主义者――当总理,他把英美控制的伊朗石油国有化,把伊朗的石油归还给伊朗人民……”
“但在1953年英美两国安排了一场政变,罢免了莫沙德哈,并安排礼萨?巴列维成为沙阿。这位年轻的沙阿挥金如土,他的妻子用牛奶浸浴,而他的午餐是由协和飞机从巴黎空运而来,伊朗人民却在挨饿。沙阿用残忍的内部警察维持他的权力,一个标志着酷刑和恐怖的时代就这样开始了。”
“接着他宣扬伊朗西方化,激怒了那些宗教保守派的人,1979伊朗人民推翻了沙阿,流放的神职人员阿亚图拉赛义德?鲁霍拉?霍梅尼回国统治伊朗。接着这个国家经历了肃清、敢死队,陷入一片混乱,即将被癌症夺去生命的沙阿在美国找到了政治庇护,伊朗人民在大使馆外游行,要求美国交出沙阿,他们要审判他,吊死他。”
搭配着插画和影像资料,影片以旁白的方式,快速而又简洁的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狂热的伊朗人在美国大使馆前发动了浩大的示威游行活动,连续多日的活动以及某些人幕后的纵容暗示,终于发生了国际外交史上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
那些霍梅尼的信徒,冲进了美国大使馆。
开端的戏份并没有瑞恩的参与,乔治?克鲁尼就像当初说的那样,拍摄出的画面充满了七八十年代的质感,他特意选取了老式的35mm胶片摄像机拍摄整个场面,甚至在拍摄游行人群时,找来70年代新闻影像记录采用的老式超级8毫米摄影机。用这种早已鲜有人问津的古董级设备,完成了绝大部分人物特写部分的拍摄。
伊朗人冲进了大使馆,美国人却等不到任何伊朗政府方面的支援,无奈之下,只能做最坏的打算,开始销毁使馆中的秘密资料。
如同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大使馆一样,这些地方总有些见不得光的东西。
为了生命安全考虑,
第六百四十二章 救援势在必行-->>(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