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仅从家庭收入一项看,应该算是一个比较不错的中産阶级了。
再看月支出︰所得税预扣,2200美元;医保自付额,300美元;房屋按揭,2500美元;地产税,400美元;房屋保险,100美元;水电费,400美元;交通费(地铁和通勤火车票),300美元;一辆汽车的租赁月付,350美元;汽车保险,120美元;汽油费240美元,电话费,100美元;手机费,150美元;电视费,100美元;孩子校车费(纽约市中学校车需自付),240美元;孩子中文课,200美元。以上共计7700美元。剩下的1300美元,为全家的吃穿费用。
纽约市的物价比较贵︰一加仑牛奶4.5美元,半加仑果汁3.5美元,一打鷄蛋3美元,一磅白菜0.6美元,一磅番茄1.99美元,一磅苹果1美元,一磅葡萄2.5美元,一磅猪肉3.5美元,一磅牛肉6美元,一磅鷄腿1.6美元……算一算,日子真够紧巴的了。难怪男主人想买个新式数码相机,“老板”不批;辛苦一周也不能到外面吃顿饭“享受享受“了。
从收支状况看,纽约的这个四口之家,日子虽然过的紧巴点,但是基本上还能保持收支平衡。功劳归于女主人勤俭持家,会过日子。如果稍微放松一些,定然入不敷出了。下面的例子就是如此。
资深教授当报童
在美国,大学教授是深受人们敬羡的职业,但是他们的薪资并不高。一般博士毕业求得助理教授职务后,起薪就是三、四万美元的样子。一位对地球物理研究取得重大成果、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的学者也才给他六万美元。美国教师的工资又多按“年资“评定,每年提薪的幅度比较小,所以熬了几年之后升副教授、再熬若干年之后升正教授,其薪资也不会高到哪里去。
当然,有些教授也并非死啃那几个工资,他们也有开闢财源的办法,通过转让科研成果、出卖知识产权等,可以从中取得可观的收入。但比尔(化名)的情况有些特殊。他虽然是某知名大学的资深教授,而且还是文学院的院长,但他不精科技,难走科研致富的路子,而他偏偏又花钱大方,年薪虽达八万多美元,仍然难养四口之家,经常是寅吃卯粮,举债度日。
如何填平窟窿还清债务?此公虽然不善科技,但文理知识丰富,口才极佳,人缘又好,利用这三大优势,开闢了三大财源︰一是到处演讲,捞点外快,每次可得数百美元;二是利用假期,马不停蹄地到几所学校教课,也可获得一些收入;三是利用假期组团到欧洲旅游获利。
但是仍然入不敷出,因为欠债过多,被信用卡银行逼债逼得无计可施之后,干脆彻底丢下老学者的架子,做起业余老报童了。只见他,每天四点起床,从送报卡车上卸下报纸,挨门挨户地送,送完报纸,抓紧回家冲个澡,八点半钟再赶到学校教书。由于他送报的服
第1846章 美不美看猫腿【二十分改】-->>(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