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个小诊所。例如1848年美国公理会鲍尔(Ba11d.)医生在城内公理会教堂里开有一个诊所1851年美国长老会医生哈珀(happerap.)在广州开办惠济诊所。
五个口岸的教会医院的根本宗旨当然是为了传教但同时它还挥着另外一个作用即给口岸上的外国商人、侨民和驻军服务。譬如宁波舟山教会诊所为驻扎舟山的英军提供大量药品。上海伦敦会医院开创之初的主要经费都是向上海的英国侨民募捐的。
英国传教士洛克哈特开创了在上海建立教会医院的历史。他看到了上海作为华东沿海一个商业中心的重要性于是停止舟山诊所工作转到上海。洛克哈特在1845年的医院报告中说他的医院一年时间治疗的病人达一万余人次不仅有上海的居民还有苏州、松江等附近城镇的患者。鉴于这种有利的形势1846年起他又计划建立更大的医院和购买更多的设备。1849年上海医院开始用氯仿进行外科手术。
在上海从事医药事业的教会仍然是英美的基督教差会和法国天主教会。1847年美国浸信会曾派遣詹姆斯(JamesJs.)来上海开诊所。1848年美国美以美会传教士泰勒(Tay1org.)到上海办诊所持续了5年1854年由凯利医生接替直到1856年。美国圣公会的菲什(Fishm.)医师1856年到上海在城里圣公会教堂附近设有一个诊所直到1858年。法国天主教会于1849年在上海建天主教堂教堂里兼开诊所神父勒麦特里(1emaitre)和法国两名外科医生法勒(Fa11ier)和休巴克(hubac)在这个天主教诊所负责医务工作诊所维持到1867年。
宁波、厦门、福州三个同时新辟的口岸,传教士当然不会放弃。这三个口岸医药传教的情形与上海、广州没有根本区别不过规模较小。1843年11月浸礼会的麦高恩(manetdJ.)就在宁波城内商业区利用一个中国商人提供的房屋办起诊所主要收治眼病患者。次年美国长老会的麦卡特夫妇(mccarteedB.)到宁波传教在住宅里看病他们在这里收养中国女孩金韵梅并给予教育然后送到美国纽约学习医学学成回国后一直为教会作医疗工作是中国第一个在国外留学医科的女医生。1841年厦门被英军占领。1842年6月英国传教士卡明(netgh.)医生在靠近厦门的鼓浪屿开办诊所1843年11月美国长老会赫伯恩(hepburnJc.)也来到鼓浪屿在卡明的诊所工作。但是根据教会的指示他们很快从鼓浪屿转到厦门市区内。1848年伦敦会医生希斯洛普(hys1opJ.)到厦门开始医药传教工作。185o年美国长老会扬(youngJh.)医生到厦门开办诊所。1853年赫希伯尔格(hirschberghJ.)从香港来到厦门接替扬直到1858年。福州教会更晚1848年秋季美以美会怀特(hitemc.)先到福州开诊所1851年威尔纳(i1ey)来继续这里的工作直到1854年回国。185o年英国圣公会的韦尔顿到福州在一个佛教庙宇办诊所到1856年。
1842年后香港变成英国殖民地香港有大量英国驻军和外国商人当内地生战争时大部分传教士和侨民便选择香港作暂栖地这个狭小的港岛成为出入中国的重要门户。港岛因此变得拥挤加之气候炎热和潮湿经常流行疟疾、痢疾和黄疸病。病人不仅有原岛上的中国居民还有英军士兵。英军舰船上的军医院无法适应病人大量增加的治疗需要军医院从船上搬到岛上。1843年军医院全部迁入港岛上一幢新建的楼房里同年香港成立公共卫生和清洁委员会1844年3月香港颁布“维持香港殖民地秩序和清洁”的公告1845年香港成立“中国内外科学会”由英国海军医生塔克(TonetB.)任秘书成员共7人。学会下面设一所图书馆他们和内地教会医生有密切的关系定期召开医学讨论会与内地医生共同研究中国常见的流行病和中国植物药物等问题。由塔克代表该医学会提议在香港建立一所教会医院和医学校教会医院计划很快得到实现但关于香港医学校的计划后来因为经费来源出现了困难和香港内外科医学会的悄灰解体没有得到实施。
在学会直接组织下1843年6月香港第一个教会医院落成。医院的主要工作除门诊部外还有可以容纳4o多人的病房。实际医疗工作是合信和另一个医生承担同时经常有一些在港的外国医生帮助1848年初伦敦会派赫希伯格来香港负责医院工作并于1848年3月2o日在中国九龙增加一个诊所。赫希伯格在香港工作到1853年后转到厦门。合信培养的两名中国青年参与眼科病的治疗和手术工作。合信对医学教育抱有浓厚的兴趣1844年他向香港内外科学会建议尽快展香港医学教育。他认为可以先组成一个6到1o人的医学班前期讲授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课程然后在医院实习临床科目和解剖示范。医学会虽然批准了他的计划但在三年后1847年当合信再次从英国回到香港时他带来的在国内筹集的经费远远不够用于建立一个学校加之香港医
西医-->>(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