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六节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士、吏部侍郎正正经经的朝廷大员而且清廷对他也确实仁至义尽他的官仕之路就是非常之传统“宰相之路”清廷两代皇帝都是把他当成预备宰相来培养。所以在这个时候社会背景下他的背叛是很受人诟病的他做人应该压力很大。

    但是他现在跳出来第一个质疑林风转批的奏折这很反常林风初一看到奏折的时候心中的确实感觉非常古怪平心而论林风对待这些前清降臣也是非常不错的就现在来看清廷留下来的而又愿意投降的官员只要是有本领基本上都已经是位高权重最近的朝廷改制小组领头的李绂就是降官除此之外现在的户部尚书陈廷敬、礼部尚书徐学乾等大员也是降官更有甚者象张英、张书玉等能力较高有地方施政经验的还被授为封疆大吏信之任之毫不疑虑礼遇恩宠到这种程度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也是非常罕见的。

    当仔细浏览全文之后林风才回过味来现自己确实想得岔了张书玉之所以敢于上这封奏折确实还是有所持仗的。张书玉是奴尔干巡抚而众所周知奴尔干地区地方贫瘠民风刁悍少数民族部落名目繁多就现在帝国的疆域来看可谓是第一难以治理的地方本来按照林风想法这个地区历来就是中国的战争策源地之一他是打算把汤斌这员干将调过去大干一场的不过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倾入大量的白银进行边疆建设但当前国家还未统一这么干情况不允许所以在群臣的劝谏下他把这个计划暂时搁浅选派了一个干练的老派大臣过去好好招抚恢复。

    张书玉的巡抚就是这么来的他的辖区情况很复杂而又因为是边疆行省的关系他的权力也非常之大因为战乱未靖奴尔干将军马英经常奉命调兵出征所以基本上一省之内的文武大员都得受这个巡抚节制现在他除了管理一省的民生政务之外还可以指派三个旅的精锐部队出去剿匪可谓文武兼备是名副其实的“藩镇大臣”。如此荣宠信任张书玉感激之至所以上任之后办事非常用心。

    他本人被称为老派大臣这里是有缘由的自从林风入主北京之后推行了一系列解放工商推经地方交流的政策6续取消了很多路引、路条、官照等束缚人口的政策所以在林汉帝国的统治区域商业活动兴盛无比人口流动频繁在很大程度上活跃了地方经济的同时也招来了大批读书人的批判对于林风的这种政策中国南北士林看法不一中原北方的老百姓在这个政策下得到了许多好处所以北方士林大多褒多于贬认为“圣人治世凡民利者我利也”这个意识就是说虽然有悖传统但是圣人的思想博大精深不是一个人两个任参悟得透彻的但是中心意思只有一个就是只要是老百姓得到了利益国富民安那就是符合儒家圣典的要求是“得其神而不拘其形”这种看法得到了林汉帝国官方的大力提倡很有现实主义色彩重在承认和实践。

    但是南方士林就对此不以为然——这也是林风心中感觉很奇怪的地方在他的认识之中中国南方特别是江浙一带在这个时期是商业氛围最为浓厚的地方教科书中大吹特吹自我标榜的所谓“资本主义萌芽”就是在这里搞的从物质决定意识的角度来看南方的读书人应该比北方儒生更加开放和激进才对怎么反而更加保守呢?!这个疑问他至今还未找到答案不过通过对舆论的关注他还是了解了一些南方士林对他的评价。

    南方士林认为这么林汉帝国这么搞属于违反圣贤教训的行为属于“崇末抑本”使中原地区的老百姓和读书人“追名逐利世风日下”从而令原本纯朴的村夫民妇“言必较锱铢争必为银钱”导致“我名教数千年教化之功一夕尽丧痛哉痛哉”对数千年来中国人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耕为食织为衣的行为规范进行犯罪令他们痛心疾。

    这两种观点被人分出了派别北方士林这派以顾炎武等为被称之为“新派”而南方士林那一派则以昔日的“复社”老人为骨干被称为“老派”自从间隔纷起意见不一之后两派儒生经常口诛笔伐进行大规模论战不过至今为止倒也没有分出什么高低胜负各有各的道理谁也没办法说服谁。

    张书玉就是属于老派阵营非常仇视新派思想自以为站在传统而正义的一方顾炎武那派忘宗背祖的儒生在他眼里跟卓尔精灵没什么两样。就林风来看他就是特别推崇“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的那种官员反对大搞商业反对人口流动反对对“士农工商”四

第十六节-->>(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