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五千万两!!”
怪不得、怪不得林风喃喃道难怪康熙敢和吴三桂悍然翻脸之后又连续平台湾打葛尔丹原来是早做了长期战争的准备真是厉害啊!
“此天赐良机予主公啊!”陈梦雷翻身跪倒大声颂道“如此之时神州无主群雄并起逐鹿天下愿我主奋进取、一统江山!!!”
“你说什么?!”林风怔了一怔忽然反应过来原来此时此刻历史早已面目全非从康熙死去的那一刻开始中国就已经进入了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想到这里他眼前一黑再也站立不住软软的坐倒在乾清宫的大殿上。
一道闪电骤然横弋黑蒙蒙的紫禁城刹那间亮了一亮炸雷轰鸣狂风嘶卷乾清宫的大门砰的一声被猛力吹开噼啪着开开合合豆大雨点狂暴的敲击着屋顶的琉璃瓦一阵细密的叮咚声如鸣鼓击缶般不绝于耳。
耽搁了这么久这场酝酿多时的风暴终于还是来了。
第一章卒起垅亩完
请看第二章河北风云起
※※※※※※※※※※※※※※※※
卷尾附注:1章名“河北”一词取古意并非是指现代的河北省。
2本章部分官职、人名以及清军建制因为其他原因做了一些改变若读者追究可理解为“蝴蝶效应”。
3本章中出现的部分清军将领借鉴金庸先生《鹿鼎记》的一些设定如图海、施琅、赵良栋、孙思克等人出场的时间地点以上皆为历史真实人物其中所列之人确为康熙朝名将至于金庸先生杜撰之虚拟人物及故事桥段笔者绝无抄袭之意。
4因为情节需要笔者对文中出现的部分历史人物进行了修改如周昌(周培公)、李光地、陈梦雷等人的年龄及生平经历。
5本书出现的康熙朝火绳枪取材于历史真实事件(可见《清史稿•世祖本纪》)文中把抬枪归入火炮类(当时抬枪规格不一但就兵器性能来看笔者个人认为在当时战争的兵器使用中大部分可以列为小型霰弹火炮)所以火炮数量出入较大其科技水平暂时并无任何篡改提高。另:燧枪技术在明末就已出现并载入书籍中国可自行研制造当时也曾有军队少量装备;本章火枪中的膛线是指直线膛线自明朝中叶由土尔其传入并列装明军北京三大营(可见《明史》)不需要车床等工具加工手工作坊即可完成这里与现代提及的螺旋膛线相区别。
6本书开头部分即主角率军偷袭北京的行动属于笔者个人臆想借用部分历史资料虚构无任何推敲讨论的价值请勿以此攻击作者。这里列出部分资料作为本书部分硬件参考。
清朝康熙年间八旗军实际兵员(不包括蒙古仆从军)大概为16万人左右分为京营和驻防两部分在正常的情况下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驻军应在6-8万人左右但三藩之乱时因为三藩军队扩张极为迅康熙非常大胆的派遣北方军队南下北京附近的驻军被大量抽空后来随着战争的展康熙对战局的判断又出现了严重失误王辅臣的突然叛乱打乱了康熙对战局的布置为了稳定全局又不得不再次从北方抽调部队增援陕甘绿营此时北京的防御已经极度空虚然而就在此关键时刻绥远察哈尔部落趁机叛乱威胁北京――请注意满清与明朝不同她是没有设立长城防线的其大同、宣府也没有进行重点防御也就是说绥远的蒙古骑兵可以很直接的杀至北京。在这样极度危险的情况下康熙帝挖空心思搜刮兵源甚至连奴仆也不放过勉强再次从北京地区挤压出一支部队由此可见形势之险恶。
我们现在在荧屏上或者正史内所见的康熙形象非常威武英明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在战争初期和中期他犯了很多错误而且是一些非常致命的错误――可以想象康熙当年才二十多岁而且没有任何军事经验而他敌人却都是百战名将如果说真的象历史上说的那样从一开始就步步领先毫无纰漏那的确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当时一个事件可以旁证北京的真实情形据《清史稿》记载一个叫杨起隆的民间人士(估计是黑社会老大之类)居然敢在京城里动叛乱企图用一些地痞流氓控制北京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杨起隆敢于采取这样的军事行动就已经从侧面证明了北京当时的防御能力。
满清政权在那个时间段之内处境之艰难、防务之空虚以及精神之紧张都是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金庸先生所著《鹿鼎记》中顺治出家后对康熙交代若是战争不利八旗应该迅撤退回辽东――这是有依据的因为当时八旗的总兵力堪堪十六、七万很多人都没有信心在中原内地进行长期战争。后人以康熙为满清“世祖”确实名下无虚正是在他的领导下满人才彻底的征服了汉族从此死心塌地的当奴才。其守业之艰尤胜开创是为世祖。
从文字资料来分析清朝留下的史书相对与其他朝来说是最不可信的而官方政策对文化的迫害也是空前的。北洋政府主持编纂的《清史稿》稍微好一点但编撰主持者赵尔巽立场不对对这段历史也很含糊。
本书中虚构的军事行动就是针对当时的这一情形――这是一个非常短暂的历史瞬间即:图海率领京城最后一支机动部队出征绥远会同臣服清朝的蒙古盟军扑灭察哈尔叛乱康熙及兵部大臣拟以2-3个月时间完成战役(在历史上也完成了)随后立即回防京畿巩固防务。书中主角所抓住的就是这一个短暂的时间段不过就军事角度而言即使北京如描叙中的那样空虚除了海路运输以及登6方面的困难之外仅以主角所统帅的那支军队的素质也是无法完成这一战术任务的到底京畿地区人烟稠密一支5ooo人的部队想要进行秘密偷袭确实太难北京若得到消息只要依托城墙驱赶老百姓上城防守在没有辅助器械的情况下也是没什么机会迅破城的。
其实当时能有能力起这次作战的应该只有台湾郑经也只有台湾舰队有能力提供两栖作战的支持若当时郑经不斤斤计较福建那一点点弹丸之地抽出一支15ooo-2oooo人的6战队登6京畿恐怕后世也没有什么鸟人敢高唱再活几百年了可惜郑成功英年早逝子孙守户有余、进取不足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历史遗憾。
作为一本架空类玄幻小说笔者认为这一类情节无须太过研讨推敲作者所能做的只是在历史上找出这个可能性的存在然后予以利用使用文学手段在大体上能够通过即可如在书中坐船用输送奴隶的方法、上岸后作清军打扮进行伪装欺骗、利用运水太监炸门破城等等这是符合逻辑以及一般人的思维规律的是可以为人所接受的。就象黄易先生《大唐双龙传》寇仲之于粱都(当然笔者是万万没有资格与黄大师相比较的这里仅仅只是举例比喻而已)。
另外说明一点只要掌握城防中枢5ooo人的部队是足够控制北京的其实在消灭抵抗力量之后1千至1千5百人就足够维持基本秩序了虽然这个城市人口近百万。
之所以费这么大劲写这么多文字进行说明主要是怕一些书友钻牛角尖笔者在此重申本书为架空玄幻内容纯属个人想像虚构不欢迎任何挑衅也不参与任何辩论。
理想年代于
第二章结稿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