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五章太极之丹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然的变动。这就是内家拳最主要的特点。根据太极拳的特殊性质所决定,要求做到“气沉丹田”有如下理由:

    气沉丹田,是人在地面上站立或活动时,重心已降到尽可能的低处。我们都知道人体站立时稳固与否,是决定重垂线是否在支撑底面积之内。如在其内时则稳定,如垂点是在支撑底面积的中心最佳位置上,则是最稳固。如靠近边缘时,则有倾斜的危险。移出支撑面积以外,就会倾倒。此既是“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之实意。同样大的支撑底面积,重心愈低,稳定角愈大,则站立得愈稳定,愈容易掌握自已的平衡。当然降低重心的高度,是以有利于运动为原则。

    人体在站立或活动时,如降到适当的低度,则肢体能伸屈得更长,有利于进退舒展。另外,按照力的平行四边形图解法则,人体站立向前推力时与地面形成的角度愈小,其所成的合力愈大。比如:某人靠在不大于其体重的一物体上,只要身体做出一定的倾斜角度,就能推动该物。虽然他本人没有任何从主观上想用力去推。事实上,他自身体重倾斜后所产生的力足以推动该物体。

    重心低,站立稳固,则上体愈能舒松、轻灵、敏捷、运动自如,呼吸也能平稳、均匀、深长。重心低能使精神、思想、情绪达到安舒、集中、平静。才能更好的用意识引导动作。

    《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以心行气”,“先在心,后在身”。杨禹廷宗师也说:“以意导体,以体导气”,“意识是第一主导”。所以在塑造各种姿势或完成要求的动作之时,皆首先要有意念的引导。要使自已达到“气沉丹田”,意念的先驱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内在因素。

    综合以上的例证和观点,可以总结出“太极拳要求的气沉丹田”,就是在练拳和推手时,无论在定势刹那之间的“静”和在动作不断进行时的“动”,都要运用“意识引导动作”和“体神的彻底松净”。尤其是腰部的舒松(使脊椎上最大的向前弯曲的腰弓往后垂直)能让自己的重心沉降到中轴线与小腹下部的交叉处。这样就真正做到了气沉丹田。

    如何“沉”法

    有的练功家所谓的“气贯丹田”(主要是指下丹田、小腹部位),亦称“气沉丹田”或“丹田注气法”等。即是:当吸气时自感有气下行至小腹。呼气时此“气”由小腹徐徐吐出,并有意下沉,小腹使之产生感觉,此即称“气贯丹田”。当深吸气时横膈下降幅度增大,可以直接压挤肝、脾、胃、肠等脏器,而产生下行之力。另外通过以意领气,日久自然意到气到而呈现气贯之感,与力感合而为一,便形成气贯丹田。

    气贯丹田,可以行气往下,能促使腹式呼吸的形成。另外气贯丹田时,小腹确有吸气时凸出,呼气时回缩的动作。

    还有不少练功家,把“气沉丹田”只解释为:“在

第四十五章太极之丹田-->>(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