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三章 特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铁路也还没通车只好委屈自己坐马车了。

    头枕在小月的大腿上微微摇晃的马车马蹄踩在马路上出滴答滴答清脆的声音。杨一眼睛闭着两个女人一看就知道杨一脑子里又在想事情了便也都不说话只是打开车窗看着路边的景致。

    马路上很干净对这道路的保护杨一是下了死命令的下面的人也还真有办法组织了护路队。到处巡查所有牛马一般不让上路拉车的牲口上路前一定要早马屁股后弄个器皿专门防止牲口乱拉屎污了这马路。

    太阳渐渐升高气温也有点上来了通州已经在望。

    “停一下我想下来看看。”杨一叫停马车来到路边地田里。麦子已经开始抽穗。田间有农夫在伺弄庄稼杨一看了看抽穗的麦子顶着炕人的日头来到田边的大树下冲着正在小事休息的一位老汉笑道:“老人家天热讨口水喝。”

    老汉一看杨一穿的一身光鲜。怎么看都象街面上的老爷再看看路边的大马车估计杨一就是个大富贵人家出来的赶紧站起身来谦卑地给杨一恭身行礼道。拿出一个海碗来道上水洗了几遍这才敢端给杨一道:“这位爷茶叶粗了您凑合着解渴。”

    杨一见老汉局促心道是自己的打扮出了问题。杨一一屁股坐到地上。仰头喝下碗中的茶水这才对老汉道:“老人家别客气。坐吧来抽颗烟。”说着杨一摸出一包卷烟递给老汉一颗。

    这卷烟可是杨一最得意的创举来到这地方后最大的烦恼莫过于没烟抽普通的生烟丝用旱烟管来抽实在是难抽这两年杨一终于弄出了卷烟机器还亲自抓了这香烟生产终于弄出烤烟型的香烟总算解了杨一的瘾头。

    卷烟虽然好抽可是普通百姓可没多少舍得花钱买一般都在城市卖还有海外市场这些卷烟大部分都销到欧洲着实为杨一挣了不少的外汇。

    老汉一见杨一递来地高档货赶紧笑眯眯的接过杨一那出火柴划着要给老汉点上。

    “别这位老爷您这不是在折杀老汉吗您这样的贵人可不敢让您点火。”老汉赶紧推拒杨一也不好坚持把火柴塞给老汉让他给自己点上。

    “老人家今年这庄稼长得不错啊。”

    “托福托福这几年年景都不错去年倒是大旱多亏了知县大人早些年就带着大家伙修沟渠把水引到这地头今年老天爷帮忙风调雨顺的估计年底能有个好收成。”老汉吸了口烟眯着眼睛得意地看着田里的庄稼。

    “老爷子您说的知县是不是通县马大人啊?”

    “是啊他可是个好官据说还留过洋喝过洋墨水勒。”老头为本地有这样一位好官自豪的笑起来。

    通县知县马权这个人杨一是知道的。多年了把各个年龄段的青年才俊送到海外留学的举措如今总算是见到效果了马权是第一批出去的回来的时候杨一见过他们有印象。

    这时候沈清霜站出马车朝杨一招手杨一知道在催自己上路了便对那老汉道:“大爷打扰了我得走了。”说着便跑到马车上。

    “爷这路上热的紧我们是妇道人家不好下来还是先到通州再说吧?”杨一点点头冲赵子平挥了挥手马车启动朝通州而去这一次偶然的谈话杨一记住了马权。

    这一趟出门杨一除了两女眷还带了赵子平和三个侍卫人多了目标大杨一也不愿意太招摇。一路南下渐渐的出了河北进入山东地界也许是由于时间不着急杨一就这么慢悠悠的朝南而去。过了黄河进入河南沿途就开始出现另一付景象了较之河北山东河南明显看起来要冷清许多一路的房子看起来也要破旧许多而且都还是土坯做的。不过田里的庄稼看起来还长得不错河南之苦杨一还是有数的河南一带黄河数次决口民间元气大伤恢复起来要慢上许多这些年政策上优惠虽然也多不过看里还是比别的地方要苦就连道路也不如其他地方大部分路段都还是石子铺的颠簸的厉害只是到了开封这样的大城市才难得见到水泥道路。

    一路过来杨一见到最多的莫过于修建铁路的现场几乎每走一段就能看见远处有民工在铁路工地上干活看来这铁路解决了很多劳动力的问题民间虽清苦但并不乱可见河南一带的官员工作还是有成效的。进入江苏一切似乎又是另一番景象江苏是杨一的老窝之一。各种基础良好江苏巡抚许名是杨一的老朋友当初杨一也曾几次想把许名弄到北京许名拒绝道:“北京那地方没多大意思我这热闹怕冷你就让我在南方呆着我帮你看好这一省之地。”

    进入江苏沿途就经常能看见工厂了路边还不时能看见高高的烟囱马路上车马也多了起来道路状况也良好。杨一的心情也好起来可是没过多久杨一的脸又沉了下来。

    原来杨一现这一路过来留着辫子的人还是很多原本以为进入江苏会好一些没想到江苏也一样留着长辫子的人还是大有人在。当初下达剪辫子的政令还都是以自愿为原则此事虽小但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要想改变以前遗留的一些弊病道路还很漫长。一个念头在杨一的心中更加清晰了。此念一生杨一也没多少兴趣在路上耽搁了催着赵子平他们赶紧前进目标南京。

    杨一心中所想者那就是弄几个地方基本按照西方的社会模式办辫子也由官方出面强行剪去还有妇女解放的问题女人至今还缠脚也得弄出个突破口来让女性走出家门走进学堂并在这些地方实行强制的义务教育杨一决定这些地方叫特区尽管这个名词来自未来不过杨一觉得很适用。

    杨一到达南京时候已近三伏南京不愧是火炉热的难受。见到许名的时候双方不免寒暄一番叙说别情。很快杨一就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并电告张键照这个意思弄出个方案来。

    从目前来看在全国范围内全盘西民化民间阻力太大也不显现实弄不好就是个四不像还不如集中精力先弄出几个点来慢慢形成一个面然后慢慢扩大渐渐遍布全国。

    上海宁波杭州苏州厦门广州成为了第一批特区筹备工作也很快展开。对于特区杨一也抱有极大的热情特区的许多概念杨一还是承袭了历史上中国改革的办法。免税五年不论男女都实行强制的十年义务教育妇女禁止缠足兴办大学不过现在的特区和历史上的特区还是有很多区别的一个是社会主义的特区一个是封建王国的特区。

    此举一出全国又是一片惊呼声反对声也是一浪高过一浪。封建社会的女人不能算一个完全的人她们以法律的形式被约束成男人的附属品自由民主对她们来说是如此的遥不可及杨一决心打破坚冰并以特区为突破后全面改变这个国家。尽管这些年来中国变化很大但杨一觉得变化还不够。

    任何一项新鲜事物的出现在中国要被接受其难度比起西方那要大的所了。外国的东西到了中国没有不走样的。钱钟书的这句话也从一个角度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无奈。漫长的封建社会造成的众多顽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可又必须改变。

    就在全国的反对声中杨一却得到了来自海外的支持。

    说是海外的支持其实还是国内的支持杨一搞特区的决心不改朝廷地方上的大臣都有反对者但更多数的还是在观望毕竟杨一手握大权。一些大臣见苦劝无效便想起远在欧洲的曾国藩一通电报打到普鲁士曾国藩正带着代表团在参观普鲁士的企业。眼下的普鲁士虽然也算个强国但还只能算个小强国现在正憋着劲跟奥地利和法国叫板。俾斯麦上台后更是以铁腕治国国内疯狂展军备国外也需要盟友的支持这时候中国送上门来那当然是要欢迎的如今的中国虽然还算落后但怎么说也打败了英法俄三国的入侵而且胜的漂亮一仗打下来英法俄三国损兵折将不说还得赔银子如今的中国已经隐隐有世界军事大国的样子了。和中国联盟符合普鲁士帝国的利益再说中国弄出的机枪和迫击炮也的确好用双方从军火买卖开始合作到如今也走向了多元化的合作了说普鲁士是中国在欧洲最亲密的合作伙伴一点也不过分。

    曾国藩杂欧洲之行给了他极大的震动欧洲人高展的经济让这位历史上的“同治中兴”的名臣感慨不已对杨一的了解又加深了许多很多事情已经由以前的不理解到理解不赞成到支持。曾国藩的变化国内那帮人怎么知道原本指望曾国藩能反对杨一谁知道杨一曾国藩看了电报后怒道:“一群蠢犊。”并立刻回电代表整个代表团表示对杨一的支持。

    电文回到中国第二天就被《中国时报》部分引用并表评论。“吾观国之现状再观西洋之进步。我中华如不变革则二十年后必将重演鸦片之祸。”中国时报引用上述文字又主编王韬主笔表名为《为什么要变的》评论。全文全面对比了东西方的思想科技的差距列举了一个又一个例子王韬锋利明快的笔锋把个评论写地花团锦簇刀刀见血。作为国内最早最大的报纸中国时报的影响力之大。当时无双。时有欲了解中国之现状。请看《中国时报》欲了解世界之事请看《中国时报》只说。

    《中国时报》在王韬的带领下成为了杨一变革的喉舌新思想的阵地。

    有了曾国藩的支持国内反对声也

第十三章 特区-->>(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