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的守军一看有机可趁立刻派出集中兵力朝北面起戟结果遭到毁灭性打击十万人出击回来的不到一半同样是步兵拿着刀枪的叛军步失和武装到牙齿的新军步兵真是办法比了。机关枪大炮步枪齐射叛军根本就没办法靠近新军更别提什么肉搏了要不是叛军见机的快及时撤退估计那一半人就得留在城外了。
遭到当头一棒的叛军算是清醒了这大白天的根本没办法作战等晚上吧。可到了晚上还是不行聂士成简直是疯了根本不分白天和黑夜所有火炮几乎没有停顿的朝城内射击也不知道他从啊弄来的材火无数的火堆把城外照亮成了白天。叛军根本没办法隐蔽出城。
连续两天的炮火攻击下乌兰巴托那不算坚固的城墙被炸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基本上城墙没几处的完好的作为防御俄罗斯的主力兵团东北军区集中了中国新军三分之一的火炮数量上就多达一千五百多门这只能怪乌兰巴托的叛军倒霉了怎么摊上了这么一个对手。
城墙是没样子了躲藏在城市里的叛军也没捞上什么便宜炮火密集的打击使他们死伤惨重三天下来城内守军和居民连死带伤多达五万人。这还不算完聂士成在城外堆起一座土堆架起机枪就冲城里扫射。
蒙古人的勇气在这地狱般的炮火前没有持续多久八天之后守军在尝试了n次突围失败后在在聂士成这种疯狂的战术面前守军进行了最后一次自杀性的突围在倒下三万人后又坚持了一天的守军投降了二十万叛军死伤过半聂士成的部队伤八百死一个死的这个还是死于心脏病作。
叛乱前后持续了一个月就被无情的屠杀镇压下去了满族人最后的势力也消失了蒙古草原上昔日的权贵、纷纷被杨一扶持的新贵所取代挑拨离间分而治之和平演变这些业务杨一玩起来也是熟练的很啊没有了蒙古人的威胁国内就基本找不到反抗的力量了。剩余的问题就是汉族读书人的问题了。
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作为汉臣的代表人物曾国藩老先生被封了个侯爵的爵位从吏部尚书变成了礼部尚书带着个友好访问团在1862年的6月开始出使欧洲各国杨一是拿着圣旨去见曾老头的一向自视忠诚的曾国藩在圣旨面前老实多了尽管不乐意但是这欧洲还得去随行的团员都是些较顽固的大臣他们对废除科举剪辫子的改革没少提意见把他们弄到欧洲去见见世面希望他们回来能少唠叨几句这是杨一唯一的希望了。
这个使节团一离开国内说话的人又少了许多。
北京皇宫里比起从前又冷清了许多太监数量被裁减了一半宫女也裁减了一半倒是守卫的士兵增加了许多。
慈禧的慈宁宫前更是警卫森严使节团前脚才走后脚太后就病了而且病的很严重这是皇宫里最有权威的御医说的应该不会有错。
慈禧是病了而且病的不清只不过这病病在了心里。除了慈宁宫慈禧根本没办法离开这里一步不连身边伺候的宫女太监也全部换了新人成日里慈禧只好在佛堂内念经打坐晚上无聊的时候慈禧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把红豆和绿豆混在一起然后慢慢的一棵一颗分开周而复始的重复着日子。
杨一也很久没出现在慈禧的面前了现在的慈禧心中之悔恨可想而知每天早晨对着镜子看着满头的青丝中不断的出现白慈禧有一种要疯狂的感觉。
扫除了一切阻碍的杨一又借着小皇帝和太后的名义圣旨了反正玉玺就在杨一的口袋里装着想什么时候盖就是时候盖。
一道让天下人吃惊的圣旨又颁布了取消总督这一级别各省之上不再有领导直接向中央负责。而杨一手下的四大虎将只担任军区司令不再干涉地方政务。
科举废除了这就意味着可能天下读书人的地位都会随之降低这下可就把天下的读书人可得罪惨了读书人是不能得罪的。没有科举了读书作官士仕而优这条延续了一千多年的道路就此结束读书人的道路该怎么走?这才是天下读书人最关心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杨一也想好了对策那就是公务员考试只是这个年代不能这么叫杨一把他改头换面后弄出了个新名词――仕选。顾名思义就是选拔有才能的人来作官只是中国考试不再象以前一样做什么八股文章文化考试为主农工商各业的知识也要考不能弄些只知道死读书的呆子来做官不过没文化的人想作官也难。
此举一经推出天下的读书人可都松了口气通往仕途的大门没有被堵死官员主要还是在读书人中挑选虽然比起以前难度大了许多不过还是可以接受的。
杨一为读书人想的不可谓不周到手无负鸡之力的读书人现在除了读书以外还有很多事情可以让他们来做新式学校不等于学中文中文是主要的学科而且杨一还有把中文推广向世界的想法。除了教书以外读书人可以做的职业还有很多各省都在办报纸办报纸可离不开读书人。
读书不闹了再有别有用心的人想闹事那就得当心了各地衙门见一个拿一个拿到就往死是整看他们还闹不闹。
1862年是多事的一年也是个变幻的一年六月初动工一年的北京――尼布楚的铁路终于全线贯通这是杨一花大力气兴修的第一条铁路考虑到俄国和英国铁路的制式不同铁路由英国人设计。集中了大批英国和俄国的技术骨干全力修建该铁路。该铁路一经修通对东北军事形势的意义可想而知有了这条铁路兵员物质就可以源源不断的送到东北边境。大大降低了俄国对中国的威胁。虽然现在俄国人只是只病老虎可杨一一点小看他的意思都没有想想拿破化再想想西特勒。俄国这个民族的厉害就可见一斑。这可是个不可轻视的民族。万幸地是叛乱地满族人并不知道铁路是何物并没有去搞破坏虽然叛乱也耽搁了不少的工期预先有准备的杨一提前转移了民工和技术人员战乱结束后又立刻恢复了铁路的修建。
为了这条铁路杨一甚至放慢了北京――大沽口铁路建设地度可见这条铁路在杨一心目中的地位。而这条铁路也是改变了历史中。第一条由中国参与建设的铁路其意义也不同一般铁路的通车典礼后第一次试运行就肩负了一项光荣的任务那就是送曾国藩带队的使节团经俄国出访欧洲。
曾国藩在过内可谓德高望重。又上了岁数了让他做船去欧洲那可受不了。虽然曾国藩昔日也曾经率领水军与太平军激战于江湖但是大海上的波浪岂是江湖可以比的万一遇上风暴那乐子就大了。
三十六声礼炮响后第一条铁路的庆典正式开始。铁路地总设计师哈里斯第文森站在庆典的礼台上用别扭的中文宣布:“北京到尼布楚铁路全线贯通了我代表英国政府和权利设计和技术人员向中国政府表示祝贺并正式把铁路移交给中国政府。”这段话虽然很短却包含了一年多来四十万筑路大军的全部艰辛这段话虽然短却意味着中国人开始追赶世界的脚步这段话虽然短可哈里、斯第文森却整整练习了半个多月虽然还是讲的很难听不过已经能让人听明白了虽然斯第文森想用英语来讲可杨一说了不说中文就拒绝在完工地合同上签字没办法斯第文森也只好别扭一回。
接下来由杨一上台代表中国在完工的验收合格和接手铁路地和约上签字签字仪式结束后由杨一代表中国政府来讲话。
“三十七年前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在英国正式通车铁路一经问世就展现出了巨大的魅力铁路所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使得英国人一下就把欧洲列强甩在了身后拉大了英国和欧洲各国的差距巩固了英国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此后的短短几十年铁路蔓延了欧洲铁路使欧洲的经济得到了飞的展铁路也使得中国和世界的差距变的越来越大。
今天我们在这里庆祝我们将有了第一条属于自己的铁路可我要提醒诸位这只是中国赶世界的开始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我们还要修更多的铁路我们要让铁路贯通整个中华大地。
在这里我要感谢所有参与铁路建设的工作人员正是由于你们忘我的工作才使得铁路比预期的通车时间提前了三个月谢谢你们。现在你们可以尽情的欢呼欢呼你们创立下的丰功伟业。”
杨一的讲话简短而有力不过这讲话让在场的官员们听的有些怪怪的一不提皇上的洪福而不提皇上的英明领导三不提各部衙门的官员倒是把些个下贱的贱民们抬的如此之高。可是不管官员们是否听的舒坦事实上这些辛勤的劳动者才是这条铁路修建的最大功臣这条铁路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四十万筑路大军的。
杨一话音一落现场顿时成了欢乐的海洋鞭炮声锣鼓声会集在一起中国人外国人只要是这条铁路的修建者都兴奋的互相拥抱人们又蹦又跳载歌载舞。欢乐的场面鼓舞着在场的每一位人员就连那些自恃身份官员们也面带微笑。
“杨大人恭喜你。”哈里、斯第文森给了杨一一个热情的拥抱。
“我也要恭喜你斯第文森阁下由于你的出色表现你将拿到第二份铁路的施工合同。”杨一微笑着拥抱斯第文森并用力的拍拍他的肩膀说出了这番话。
“哦上帝真是太谢谢您了。谢谢您的信任能为您的国家效力这是我的荣幸。”又一单买卖到手斯第文森怎么能不兴奋。对于中国的铁路大建设几乎所有欧洲铁路修建公司都盯上了这块肥肉作为欧洲铁路巨头的斯第文森家族又怎么肯落后作为英国的代表之一他们来到中国力争要在这块巨大的蛋糕上多割上几刀。也是他运气斯第文森家族的巨大名气使得杨一把自己看的最重的铁路修建任务交给了斯第文森家族的公司。而斯第文森也没有辜负杨一的期望漂亮的完成了任务也为自己今后在中国铁路市场的竞争中又增加了一块厚重的砝码。
由英国制造的火车头拖着几节经过豪华装修的车厢缓缓的驶入车站看到这巨大的铁家伙使节团的官员们不由的望而却步心生恐惧。
“呜…………!”汽笛的长鸣声中一些官员被吓的两腿软头一回见到如此庞然大物如何不惊。倒是曾国藩老先生镇定自若的走上火车接着胆子大的官员也怀着好奇的心情上了火车至于那些胆子小的官员也在列车服务员的搀扶下艰难的迈上了火车迈出了他们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为了表示对这次使节出访欧洲的重视杨一决定亲自送他们到尼布楚。官员们上了火车后在车厢里好奇的四处张望如此巨大的车厢拉动该多难呀得用多少匹马才拉的动啊?一些官员很自然的想到这个问题。
“兮……”的一声后火车开始缓缓的移动慢慢的驶出车站度越来越快这时候官员们都出惊叹此物不凡此物不凡。
火车高而平稳的飞驰在原野上两边的景物稍纵即逝。坐在舒适的车厢内曾国藩老先生看着车窗外孙女一切竟长叹一声:“哎!”
“老先生为何叹气?”坐在曾国藩对面的杨一笑问到。出于对曾国藩的尊重杨一一向称其为先生。
“杨大人此物在西洋真的遍布吗?”曾国藩没有回答而是反问杨一。
杨一也没有出声而是郑重的看着他点了点头。曾国藩从杨一的眼睛里看见了很多有忧虑有雄心还有颗无私的拳拳爱国之心。
“这些年了杨大人所做的一切我都看在眼里我明白你做这些并不是为自己所以和多时候我并没有表看法。中国没有我曾国藩算什么?没有你中国就才真的是完了。我没有别的乞求只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别看见皇上被废。”曾国藩说完便目光炯炯的看着杨一。
杨一坦然的面对曾国藩的目光缓缓的点了点头。这时候火车又“呜……”的一声出欢快的长鸣飞快的朝前方开去其势不可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