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四章:伯喈弟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邕为师的建议。苏佩闻言大喜赶忙去备礼让曹操引介。曹操有点奇怪苏佩的热心但想想蔡邕正《五经》的名气于是释怀不觉有它。

    蔡邕子伯喈是陈留圉县人。其父亲蔡勋平帝时为郿县县令。王莽新政初改陇西为犬戎郡任命蔡勋为郡守(犬戎连率)蔡勋看着印绶叹道:曾子都不受季孙子的恩赐况且是事二姓的君主!于是就钻到深山里去了。据说蔡邕为子诚孝因为其母亲长年有病蔡邕日夜服侍曾经有七十天不眠不休的记录。母亲去世后蔡邕结庐在墓旁守孝动静均合礼数。其母亲墓上菟丝子驯服似地缠绕在室旁并有连理树生在边上。时人多以为奇都跑去观看。而蔡邕和叔父及堂兄生活在一起三代不分家产。蔡邕据说从小就博学多才以太傅胡广为师精通辞章、数术、天文、音律。

    当苏佩看到蔡邕的时候马上产生了很深的印象——此人木讷中带着一点痴劲毫无疑问此人属于那种稍微有点懦弱稍微带点迂腐的人说白了是有学问没有太硬的骨头。这种人一般都是较有正义感但又不能守得住自己的底线。说到底便是书呆子加正人君子为其正人君子的自律成就了其正气;唯其书呆子的痴狂成就了其博学和迂腐。至于懦弱则是胎里带的秉性。

    蔡邕见到曹操寒暄几句便开始抱怨前两天宣陵中的几个人不学无术竟然也被帝上下诏为太子舍人——也就是太子的门人。原来前些日有数十个市民相聚在宣陵里自称为“宣陵孝子”。对于蔡邕来说这件事本身就够奇怪的了先帝的孝子一般都是皇室的人或者是股肱大臣一般的市民没有那个资格说戴孝或者不戴孝更不用堂而皇之地称自己的某个皇帝的孝子了。但是灵帝不以为然反而给这些人一个名分为“太子舍人”。所以蔡邕就觉得有些东西不吐不快见到关系比较近的同僚曹操了于是就说了出来。

    曹操含笑不语只是说自己带人来拜师了便把苏佩给推了出来介绍说是时下洛阳最为神奇的童子。蔡邕见了苏佩固然是惊喜但还是考较了一些识字的东西见苏佩还算有些根基就收了下来。

    待曹操告辞了苏佩才讨教蔡邕:“老师‘宣陵孝子’是什么意思?”

    “‘宣陵孝子’就是一帮小人看当今圣上至孝至情于是就想通过这种方式谋得一官半职。”蔡邕忿忿不平地说“我一定不能让他们得逞的。包括乐松、贾护那帮小人。”

    “老师党锢之祸是什么意思?”苏佩突然问。

    “喑?”蔡邕对于刚收的弟子有此一问比较吃惊。

    实际上党锢之祸起于一连串的谣言。比如有关房植和桓帝帝师周福的“天下规矩房伯武因师获印周仲进”此二家的客卿互相讥揣遂各树朋徒渐起风波因此甘陵就有了“南北部”和“党人”的议论。由此开始后来汝南太守宗资任

第十四章:伯喈弟子-->>(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