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征召地预备兵被解散剩下地常备兵大部分被分散派驻到法国战绩最突出的才被编入这支刚组建的军团。
德国远征军指挥官、德土联军司令奥利中将受命指挥这支新建地军团刚从非洲召回的隆美尔少校则成为军团副参谋长。此外原本驻守在法国北部的空军第19战斗机中队、第33攻击机中队、第51轰炸机中队和第59轰炸机中队也划入奥利军团值得一提的是空战王牌曼弗雷德冯里奇特霍芬上尉已经升任第19战斗机中队的中队长。
面授机宜之后辰天叮嘱奥利务必替德国“打开地中海的大门”。
检阅结束之后。奥利军团登上了南下的火车他们前往奥匈帝国最大的军港――普拉港在那里再登船前往非洲的突尼斯港集结。飞机则被拆解装箱零部件、弹药和飞行员、技师也一同启程在抵达突尼斯之后这些飞机都会被重新拼装。
意大利塔兰托军港。
这个位于亚平宁半岛南部的军港之所以闻名于世很大程度上得利于它所处地地理位置和险峻的地形:意大利半岛就像踏进地中海的一只靴子塔兰托就深藏于意大利靴形半岛的底部。在这只‘皮靴’的鞋跟和鞋掌之间有一个向内弯曲的鞋弓弧。这就是塔兰托湾。它面对着浩瀚的东地中海与西西里岛共扼地中海的咽喉以塔兰托为基地的意大利舰队进可威胁地中海航线退可在凭借港口进行严密防守。
塔兰托分为内港和外港两部分内港名为皮克洛完全为6地所包围仅有一条狭长地水道与外港相通。外港称格兰德港阔水深是大型战舰的主要停泊地。圣皮埃特罗岛和圣保罗岛犹如哼哈二将把守住入口。数千米长的防波堤从这两座岛屿延伸到岸上像两条玉臂将整个塔兰托港拥入怀中。在外港唯一的入口处。意军多年经营构造了坚固的工事部署有重型大炮的要塞和炮台、严密的防潜网使得任何人想要从海上攻入港内都须三思而后行。
在1914年12月22日地亚得里亚海战中意大利舰队与以奥匈海军为的同盟国舰队不分胜负但顾虑到同盟国的航空部队意大利人主动将主力舰只撤回到塔兰托港此后这些战舰直到战争结束也没有再参加任何大规模行动。
维也纳和约签订之后整个意大利死气沉沉唯有塔兰托港愈热闹起来。
“这边是意大利舰队的战列舰分队。除了3艘在船台上维修之外剩余的7艘都在这里了!”在军港的码头上一位穿着黑色军服的海军上校用右手指着不远处停泊的那些旁然大物他旁边的则是一位穿着同样颜色军服的将军。虽然意大利海军的军服也以黑色为主色调但这两位军官军帽上的鹰形帽徽却显示了他们截然不同的身份。
“很好!看来意大利人还是很热爱和平的!”年长一些的将军用讽刺的口吻评价着乖乖履行和约的意大利人这里可没有人打算进行什么自沉行动。
“将军那两艘还没有升旗的就是条约中划归我国地意大利战列舰左边一艘是‘达芬奇’号右边一艘是‘儒略・恺撒’号!”之前那位上校继续向旁边地将军陈述这里的情况。
“噢奥地利人、土耳其人和俄国人都很积极嘛!”将军依然只是一句话的评价。但地确很到位。不远处那7艘战列舰上已经有4艘升起了奥匈帝国海军的军旗最旁边一艘则升起了土耳其的月亮旗(不晓得土耳其人为什么特别喜欢弯月形的符号奥斯曼帝国时期的旗帜上就有这样的符号。只是整体样式和现在的土耳其国旗有一些区别)。
在前来接收意大利舰只的4国代表团中德国代表团是最后抵达的一支。
“将军事实的确如此!维也纳和约签订后地第二天之前在亚得里亚海域徘徊的奥匈帝国和土耳其海军舰只就驶抵塔兰托港外俄国人也不甘落后他们从国内派来的海军代表团和谈还未结束就来到奥匈帝国的普拉港并且租用了一
<第十四章 浴血直布罗陀山(1)>-->>(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