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什么。
那次宴会之后没多长时间,胤禛就入学了,他跟查理当初的突发情况不同,早在去年年底钦天监就已经算好了入学的吉日,到点报道就行。
一个伴读,两个贴身太监,四个书童,八个哈哈珠子,构成了胤禛入学的基本班底。
以前胤祚一直以为知道哈哈珠子其实就是伴读的自己实在是太有文化了,后来到了大清之后他才明白什么叫一知半解害死人,哈哈珠子在满语里确实是有伴读的意思,但伴读却不一定是哈哈珠子,皇子们的伴读是从宗亲和朝中重臣之子中选,而哈哈珠子则是由包衣奴才担当。在书房里替皇子挨打的永远都是哈哈珠子,不是伴读;在书房里替皇子对师傅进行“弟子给师父端茶递水天经地义”这项活动的也是哈哈珠子,不是伴读。
书童则是从八旗中子弟中挑,专门负责皇子的茶食,轮流值班,每天两人。贴身太监……他们就做好他们一开始的本职工作就ok。
可以说伴读、哈哈珠子、书童以及贴身太监都是为了皇子读书服务的,只不过他们服务的内容不太一样,各司其职,如是而已。而在一般大富人家,这些职责一般都是由一到两个仆人来完成。
用胤祚话来说就是,皇室也不过就是穷讲排场,一两个人能完成的事情非要整出个七八个才能甘心。
据说皇子入学后,教学方式也不是传统的1对n,而是n对1,但具体有多少师傅班子要围着一个皇子,这个胤祚就不知道了,因为康熙不允许他去书房给他几个勤学苦读的哥哥捣乱……胤祚表示,皇阿玛,难道我在心中就是这么一个形象吗?!
康熙表示,事实上,胤祚在他心中的印象远比胤祚所能想的还要调皮捣蛋,他总觉得他充分在这个宠爱的六子身上明白了什么叫一个小男孩的精力充沛。
有次康熙甚至为此在给他的好基友纳兰容若批示的奏折里直接聊起了儿子的教育问题。
纳兰兄自然不能说皇子坏话,即便对方不是皇子,只是单纯作为自己朋友的儿子,他也不能对自己的朋友说你家的儿子实在是迥异与他这个年纪男孩该有的表现,于是他只能在下次上奏折的时候表示,男孩子都是这样的,甚至我家的两个儿子比六皇子还古灵精怪以及淘气呢。(纳兰家两个比猫都乖的男孩表示躺枪)
康熙本来也没打算听什么实话,他只是需要一个安慰,即便那是虚假的,听到别人家的儿子不如自己儿子,他瞬间就得到了治愈。(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