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千五百六十五章 实用性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是一片的狂热,让赵朝纲看了之后,心里面暗自的发笑。自己的这一步总算是走对了,这样的话。今后萍萍和菁菁在修炼上,就不用自己再担心了,为了自己能够早点对抗核弹,萍萍和菁菁今后在修炼的时候,绝对不会再偷懒。

    并且,今后萍萍和菁菁还会很自发的修炼,这比起自己每天强压着萍萍和菁菁,让她们修炼要好多了。自主性的修炼效果,比起强压着的修炼效果,要好上太多了。

    就像是在学习上面,自主性的学习,比起父母亲强压着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习,效果要好上太多,太多!自主性的学习,这个孩子已经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这个时候,这个孩子的心里面只有学习了。因此,这个时候这个孩子去学习,很学的进去。

    而父母亲强压着自己的孩子去学习。这时候他们的孩子心里面还向着玩,还有对于自己父母亲强压着自己学习的不满,因此,这些孩子在学习的时候,绝对是三心二意的,就算是表面上看不出来,但是,在他们的内心里面,早就已经脱离了学习了。这个时候去学习,孩子哪里还学的进去。

    所以。在学习上面,自主性真的是很重要。同样的道理,放在修炼上面也是一样的。

    “萍萍,菁菁,你们啊……..!”赵朝纲轻笑着用手点了点李丽萍和柳菁菁的额头,脸上满是宠溺的笑容:“修炼不急在一时,以你们现在的修为,进阶筑基期需要的时间还有很久,所以,现在浪费一点时间,完全无所谓。

    再说了,你们现在的修炼心态很不稳,对于你们的修炼不仅起不到好的作用,相反,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你们现在的内心已经被我刚刚所说的对抗核弹这个消息给弄的激动万分了,你们有这样的信心,你们开始修炼之后,脑子里面能够马上忘记我刚刚说的这些话?要是萍萍和菁菁你们能够保证这一点的话,那我马上同意你们现在就去修炼。

    怎么样,萍萍,菁菁,你们能够保证这一点吗?”赵朝纲的脸上带着一丝戏谑看着李丽萍和柳菁菁,而李丽萍和柳菁菁在听了赵朝纲的这些话之后,脸上露出很害羞的神情,当然了,对于赵朝纲的问话,李丽萍和柳菁菁也没有回答。

    “就是嘛,你们现在的脑海里面都是自己对抗核弹的这些令人激动不已的画面,现在让你们去修炼,你们哪里能够静下心来,这样的状态去修炼,你们不仅不会有进展,而且,还有后退的可能性。

    萍萍,菁菁,你们想要修炼的迫切性我很明白,我也很是为你们有这个心赶到骄傲,但是,我们在做事情上面,需要循序渐进,不要自己想怎么来,就怎么来,这样最终会伤到自己的,明白了吗,萍萍,菁菁?”

    赵朝纲谆谆劝导着李丽萍和柳菁菁,修炼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所以,在修炼之前你得做好完全的准备,否则,等待着你的不会是什么好事情。

    “明白了,朝纲,我们不会在马虎了!”李丽萍和柳菁菁同时回答道,自己的心,还有自己的脑海里面是怎么样的场景,李丽萍和柳菁菁清楚的很,所以,对于赵朝纲的这番话,李丽萍和柳菁菁并没有反驳,反而很是虚心的接受了。

    知错就改,善莫大焉!这句话的意思李丽萍和柳菁菁很是清楚。

    …………………………………………………………………………………………………

    ‘知错就改,善莫大焉!’这句话出自《左传?宣公二年》.大意是谁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

    《左传》这句话源自一个历史故事.春秋时,晋灵公无道,滥杀无辜,臣下士季对他进谏.灵公当即表示:“我知过了,一定要改”

    士季很高兴地对他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遗憾的是,晋灵公言而无信,残暴依旧,最后终被臣下刺杀.

    历史上确有能改过而终成大业的君主.楚庄王初登基时,日夜在宫中饮酒取乐,不理朝政.

    后来臣下用“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神鸟故事启发他,并以死劝谏,终于使他决心改正错误,认真处理朝政,立志图强.

    楚国终于强大起来,楚庄王也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古人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知道犯错,就能改正,就是最好的事了。可是,现实生活中真的是这样吗?

    有些事。真的是只要改正,就是最好的事吗?如果,杀了人的杀人犯。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就可以释放吗?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对于这件事都是不允许的。因为法律中有所规定。但是,我们真的或许不应该去同情那些屡次犯错的人,正如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因为有了可恨才有了可怜,我们应该怎麽正确对待呢?

    列----宁曾说:“聪明的人并不是不犯错误,只是他们不犯重大错误的同时能迅速纠正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在于犯错之后能严肃对待错误,改正错误。

    是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漫漫人生道路上,无论是在学习与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与人际交往中,我们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疏忽、过失与错误。人不可能从来没有过失,人难免犯错,这是很自然的。

    有了错误怎么办?正确的态度是勇于承认,知错能改。正所谓“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也就是说。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只要能够认识和改正错误,就能从中获得教益。只有这样。人才能成为生活的勇者、强者。

    负荆请罪里的蔺相如是一个胸襟宽阔的人,他对于廉颇的一举一动丝毫没有放在心上,直到廉颇负荆请罪,他也是微笑着面对廉颇,那种对待犯错的人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也就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只要我们犯的小错误,能得到原谅。也是一件好事,不是麽?

    相传晋朝时。有一位被乡人称为“三害”之一的周处。他少年时期力大无比,性情暴躁、蛮不讲理。动不动就和人家打架,欺压同乡百姓。村里人既怕他又恨他,把他与那里的猛虎蛟龙称为“三害”。后来同年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勇敢的为乡人除去了“二害“,并重新做人。经过勤奋学习与奋斗,他终于成为一个人人称赞的清官。

    欧洲曾有一位作家,早年家境富裕,生活愉快,可谓春风得意,然而这一切滋生了他的懒惰,整日吃喝玩乐,不思进取。有一天,竟鬼使神差地跑进了赌场,输光了所有的家当。

    幸好后来他及时认识了自己的错误,悔过自新,立志写作,终于功成名就。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生道路上的错误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那它就不应成为我们成功的绊脚石,而只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个加油站,周处改过自新,使他后来倍受人们称赞。作家悔过自新,终于使自己脱颖而出。

    孔子云:“过而不改,是谓过也。”意思是说。有了错误或过失而不思改过,那才是最大的错误。他强调有错不改,结果会铸成难以挽回的大错。

    西周末年,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指责他。周厉王大怒,下令凡是议论他的人都要抓起来杀掉。召公劝厉王不要这样做,告诫他:“堵住老百姓的嘴巴,比堵住河流还要可怕呀!”周厉王根本不听。

    三年后,人民终于奋起反抗,围攻王宫,把厉王流放到处地。这则故事充分地说明了知错不改的严重后果。

    倘若周厉王不拒谏的话,想必不会落得三年后被流放的下场。这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啊。

    兰西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巨人卢---梭,写过著名的《忏悔录》,他要做的是“把一个人真实的面目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因此在《属性录》中,他直面自己的隐私,痛责自己的过错。

    他曾写道,自己少年当仆人,偷过主人家一条用旧的丝带,主人发现后,他在众目睽睽之下,将此嫁祸于诚实的女仆玛丽,破坏了她纯洁、善良的名声。

    那时的卢-----梭是可恶的,自己偷东西还嫁祸于人,但后来他仍受人敬重。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他能勇于承认错误,并能及时改正错误,而不是掩饰自己的错误。

    可谓“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其实,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很多这样的人,有些人因为害怕错误,而在错误面前选择了逃避。一做错事就妄自菲薄,自己给自己套了沉重的枷锁,把自己留在错误的漩涡之中,不能自拔,于是自暴自弃。自毁美好前程。更有甚者,他们的错误更是荒谬:既然错了,就一错到底或弃之一边而不顾。

    许多特大贪--污---案,不就是一时疏忽走上岔道而一步步迈向深渊,像这种犯了错误不敢正视,不敢改正是无能的表现,是懦弱的表现。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可惜的是,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却不肯改过而找借口推诿的人,实在多得不可胜数,原因是没有勇气承认过错。

    人的伟大。并不在于他的毫无过失,毕竟犯错是不可避免的,而一位真正有品德的人,是能够勇敢承认错误,并且努力加以改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做错了并不可耻,可耻的是明知故犯或将错就错,找来找更多的理由辩解,自欺欺人。

    一位作家说得好:“永远不要因为承认错误而感到羞耻。因为承认错误也可解释为你今天跟聪明。”

    面多错误很困难吗?也许。因为一个人不管是什么原因犯了过错,可能都会遭受精神上的痛苦或受到众人的指责。仿佛全世界的人都在指责他,嘲笑他。使得他无法安心入睡、专心工作、好好进食

第一千五百六十五章 实用性-->>(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