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昭仪的婉转歌声便在此时沁入各人心脾之中。
“泛舟采菱叶,过摘芙蓉花。
扣楫命童侣,齐声采莲歌。
东湖扶菰童,西湖采菱芰。
不持歌作乐,为持解愁思。”
这是一支江浙的采莲曲,季涟抬眼瞅着谢昭仪的素面容颜,的确是难得的绝色,歌声也算清婉动人,听到“东湖扶菰童,西湖采菱芰”,忽地想起多年前玦儿正是因一采莲曲留在宫中,算算日子,已有十一年了——他心底一动,这可就是刚才那戏词里所谓的姻缘天定?难怪玦儿听的那样认真……
玦儿听着谢昭仪的歌声,偷偷去瞟季涟的眼色,想看看他是否被这惊艳一曲所吸引,心中不免有些惴惴。
谢昭仪仍在反复吟唱这采莲曲,季涟熟知音律,一面用手打着拍子,一面回忆着当年玦儿到底唱了什么,只记起一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之后是一阵东西南北的,那时的玦儿尚是稚童,穿着一件鹅黄色的衫子,在月色下婉转而歌,煞是可爱。
季涟不禁在心中感慨,若不是当年玦儿一曲采莲,哪有二人之后十一年的情分——他朦胧中竟有些相信那有缘千里来相会的戏文起来。那时的玦儿长什么模样呢?季涟回想着,微圆的脸蛋,兼明眸皓齿,想着想着便侧头看玦儿现在的模样,想从如今的面庞上回忆出当年的情景,却见玦儿眼波流转,正望着自己,二人目光交融之后便凝在一起,谁也舍不得放开。
玦儿见季涟脸色温柔中带着几分痴迷的望着自己,顿时明了,知他想起了过往种种,心中一时情丝百结,脉脉无语。
下的众人惊叹于谢昭仪的凡琴声和婉转歌喉之余,也不忘去看看季涟是否也沉醉于谢昭仪的妙曲佳喉之中,却见季涟和玦儿正自顾自的含情脉脉秋波流转,直到谢昭仪上岸来贺寿,季涟才从无数甜蜜往事中惊醒,赞了几声好,打了赏便没了下文。
本来有准备节目的人,见谢昭仪如此精妙琴音、凝云歌喉,伴着七分的婀娜体态,仍难拉动季涟的心思——陛下竟只顾着和孙贵妃眉目传情,一时便怯了场,纷纷推说谢昭仪遏云声下,不敢献丑。季涟尚不知是自己刚才的一番沉醉导致此等结果,也没仔细理会。
谢昭仪的位子在江淑瑶旁边,对面的便是周昭媛,季涟稍一侧目,想起前些日子玦儿正从周昭媛那里学曲,便问道:“朕听说周昭媛善笛,尤其折柳一曲,挑人无数故园情怀,不知今日是否有幸得闻此曲。”
周昭媛愣了一下,回道:“臣妾不过粗通曲艺,不敢在殿前献丑,何况刚才谢昭仪的琴音已是人间难得,实是让臣妾自惭形秽,且今日并未带有横笛,恐有辱陛下圣听。”
季涟挑了眉,微有些讶异,想着她肯教玦儿吹笛却不肯在殿前献艺,莫非是行那欲擒故纵之策,心中略一盘算,便叫人取了一只白玉笛来。
周昭媛见推辞不得,只好试了音,在众目睽睽下吹那一曲《折柳》,中间略有些断续。玦儿听在耳里,也有几分讶异,第一次听她吹此曲时,觉着那曲子如泣如诉,柔情百结一般;后来教她时虽不似第一次听着那么动人,却也有几分韵味;今日听着的却是平平无奇,毫无出彩之处,一时有些迷惑。她刚刚听到季涟要周昭媛吹折柳曲时,心中还有些惴惴然,生恐季涟为那哀婉曲折的折柳曲所吸引,现在却是疑窦丛生,不知为何周昭媛的曲子大失水准。
季涟听了一半,便开始怀疑起玦儿在音律上的品味来,几次用挑衅的目光去瞧玦儿。听完后仍是打了赏,心中却在不住的摇头,这寿筵做的了无意趣,又惦着刚才的采莲曲,心中焦躁起来,巴不得赶快散了席,带玦儿再去一趟曲江池,不知今年的荷花,是否仍如多年前一样动人。
之后便该轮着玦儿的贺仪了,是一个做工精致的镂花琉璃瓶,季涟寻思着她必是有别样的东西不想在人前拿出来,便在心中揣度今晚会收到的是什么;江淑瑶呈上的是绣着并蒂莲的荷包,传给众人看了一遍,均赞皇后手工精致,季涟看着荷包上的并蒂莲花,脸色有些僵,放在一旁,并不言语。
张太后见了,便笑道:“哀家也有一样寿仪,不知道涟儿看不看得上眼。”
季涟赶忙笑道:“母后就是送块石头,也比别人的南海珍珠矜贵些。”
张太后笑骂“还是跟小时候一样油嘴滑舌”,一面让身后的芹姑姑把东西取出来,季涟接过一看,是一条月白色的腰带,上面绣着浅粉的棠棣花,花萼辉映分明,连嫩芽都柔软如真,季涟细细端详着,一时竟有些失神。
仔细看那针脚,和儿时穿的衣裳上针脚相似,季涟一时甚是感动,微微哽咽:“这可是母后亲缝的么。”虽是问句,却无半分疑问的口气,张太后微笑着点头,季涟抿了抿唇,半晌才道:“母后,日前儿臣已让柳先生拟了旨,本是请涵儿赴中秋的家宴的,想着涵儿年幼,所以想让他回宫多住些日子。诏书已送往封
第四十一章 莫愁闲闲菱歌意-->>(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