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说,只好应承了,季涟闭目靠在太师椅上,道:“要是在宫里,听见些闲言闲语,不要去理会她们,都是过去的事情了……你……安心等我回来就是。”
江淑瑶想——他定是说宫里人私下议论他和孙小姐的事情,忙又答应了。
季涟又道:“你来了东宫以后,寡人从未送过你什么。”
江淑瑶忙称不敢,又说自己并不介意这些,只要殿下顺心一切皆好等等。
季涟笑道:“寡人已让尚衣局的贝公公照你的身材做了几套新衣,过几日就会送过来给你。还有一些饰,也是宫里的一些赏赐,我已让人拿过来了。”小王公公立在旁边,从袖中掏出一个小锦囊,季涟打开来倒在案几上,是一对珍珠坠耳环、一根银制镂花链子和一对翡翠手镯。
自高祖以来,宫中凡事崇尚简朴,妃嫔们的头上往往也只戴两三样头饰而已,这些饰虽不是什么稀罕物件,倒也难为季涟特地送来。江淑瑶一时间不知说什么好了,又见此时天色已晚,耳根不免有些红,低声道:“殿下……殿下今晚……”,季涟睁眼看了她一眼,又看了小王公公和小菊一眼,二人忙知趣的退了出去,又吩咐外人不要再进来打扰太子和太子妃。江淑瑶见小王公公和小菊都掩门退了去,脸上更红了,正思忖着开口说点什么,季涟却道:“寡人也有些累了,今日还是在你这的书房歇了吧。”
江淑瑶一时心一沉,脸上颇有些失望,有些失神的望着季涟,季涟微微一笑:“来日方长,淑瑶……你不会怪寡人吧?”
江淑瑶想着他今日肯来看自己,陪自己说话,已是自己盼了不知多久的恩宠,又想着他这几日确实劳累,一时接受不到自己也是正常,他也说了来日方长……想到这里脸上又有些热,忙到书房去给季涟整理床铺,季涟只是倚在书房门口,微笑着看她忙来忙去。
江淑瑶被他看的有些不好意思,她本来就是个千金小姐,做这些事情笨手笨脚也是正常,这时又怕他笑话,匆匆铺好就低语几句掩门退了出去。
二月初七,太子季涟代天子巡幸金陵,永宣帝率群臣送季涟至灞桥,永宣帝亲自折柳相送。
按照行程,季涟一路将先至东都洛阳,再至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昌,再沿水路直至金陵。
季涟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出过长安了,准确的说,他从永安九年出世,永安十年永宣帝派人把他从金陵送到长安去给永昌帝过目赐名后,除了偶尔跟着永昌帝出去秋狩,或是北征的时候带着他见识,此外就再也没有出去过了。
上一次,据说也是走水路至武昌,再到东都洛阳,然后是西都长安。那一次他尚在襁褓之中,对一路的风光已没有任何印象了。
初十的晚上,行至东都洛阳,这时春寒尚未完,名动天下的洛阳牡丹还没有开全,富贵景象初现端倪而已,季涟在洛阳官员的陪同下检视周边的农桑事务。
季涟一路并不着急赶路,却也走的不慢,并没有停下来游山玩水,每至一处便在当地驿馆遣使回宫报信简短的汇报行程,并问父皇、母后及太子妃安好。
二月十三到了武昌,两湖的左右布政使忙殷勤接待,带着季涟去游黄鹤楼。季涟站在黄鹤楼顶,俯视长江,想起皇爷爷跟自己讲故事时,说起曾在武昌有一场激战。当时永昌帝因大意几乎在武昌丧身,得飞光国师冒死相救才得以脱难,拿下武昌之后,天下的形势才陡然为之一变,形成二分的局面。
从此往上,蜀中的盐井,关乎中原民生,往下的苏杭,掌握着全国一大半的丝绸棉麻等布料的来源;从苏皖往上,齐鲁之地控制着铁器的主要来源。季涟看着楼下的滚滚江水在心里叹道,这长江沿线,果然是国计民生之所系。
季涟一面同两湖布政司的官员们攀谈,一面打探着这两湖一带的名人轶士,历来总有一些人喜欢搞一些清高的名堂不愿意入仕,又或者有报效朝廷之心却被一些事情无意中断了入仕之路。左右布政使向他介绍了一些在两湖之地一些昔日显赫而后没落了的世家子弟,还有一些少有贤名而郁郁不得志的文人,或是传遍州府的行为怪异无端的人等等。
柳心瓴在一旁一一暗记下
第十 八章 江城雪尽寒犹在-->>(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