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所有的喧嚣,在随着大家在古道上渐渐行远,随着斑竹村在道旁出现,随着村中老妪捡茶之余抬头露出的慈祥笑容,不知不觉中静了下来。
斑竹古道似乎有一种特殊的力量,走在其中,褪去了尘嚣,一步一步地踩着鹅卵石路前行,莫名地就有了虔诚的味道。
我们正踏着千年前辈文人留下的脚印在前行。
除了青天上的白ri,照过旧时的明月,在斑竹古道上,我们后来人又与先人们有了交集。
半个月的时间过去,当时古道上高及腰的是什么草?古道有几许之长?千年盛唐夜唱之际,一代道宗司马承祯在此止步而悔,留下的悔桥、悔山又在何处……
我闭上眼睛,用力地想着当时景象。
依稀还能记得,当时有人在讲述着斑竹古道历史,讲那司马承祯宗师如何应邀入朝,如何在斑竹古道上止步,大笑三声悟道,弃荣华富贵,回山归隐,成就此道家第六十福地……
很多当时让我驻足的景致,让我为之赞叹的掌故,在时过境迁后都为之朦胧,惟有一个景象,在梦中徘徊不去。
我走在古道上,前面有一个老道士放声大笑,掉头而去,隐在云深不知处;
我踏出了古道,左右,是李、杜。
古道走到了尽头,抬头便是天姥山。
诗仙李白,走过了古道,登临天姥山,留下流传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圣杜甫紧随其后,《壮游》天姥……
此后古今多少文人sao客,多少留名诗词青史者追随着李、杜的足迹,同样来到了这里,留下了多少人自小诵读的名篇?!
不可尽数。
当得知天姥山便在新昌,我们又将成行时候,那种朝圣一般激动,久久不能散去。
天姥山的风光独好,自不需多提,若是不然,过去的一千多年岁月里,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文人sao客们不远万里而来,徜徉其中,沉迷入梦,争先恐后地留下无数的诗篇。
前辈珠玉在前,明明有无数辞藻想要颂扬其景致,临到头来,却又不想献丑于后。
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羲之、谢灵运……
只要知道,他们都曾来到过这里,都曾留下过什么,这就足够了。
天姥山的风光,不需要多说。
天姥山脚下,是沃州湖。
白居
梦回新昌之师17第一-->>(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