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札巴坚参对这位正一道的掌教真人,久有耳闻,以少年之身继承正一道大真人封号,新近又蒙天子赐婚,正是炙手可热之时。
“贫道闻得法王佛法jīng深,久闻密宗修行大异于我中土佛家,贫道特来讨教。”张玄庆之所以如此咄咄逼人,是因为他知道这帮喇嘛在京城的势力非同小可。
由于历代大明天子或多或少都尊崇密宗,因而驻留在京城的藏僧为数众多:不算宫内的番经厂,仅大慈恩、大能仁及大隆善三处寺庙就有藏僧千余人之多。而这其中有一部分是属于汉人充为藏僧,或是由于百姓为了逃避差役,多令子弟从学密教,或是由于喇嘛们引诱中**民子弟,收以为徒。而朝廷对藏僧隆厚的优待,也吸引一些汉人修习密教,以图富贵。
可以说,张玄庆知道说服密宗联手,绝非易事,沈静圆所说的策略,也只有在气势上打压了这帮喇嘛,后面商谈的主动权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否则难免被动应付。
札巴坚参没想到这位道门真人一上来就说出如此话语,要是换做他人,自己早已命人将其轰出寺外。要知道,密宗对道门的心理优势,已经持续了数百年。
自从元代在开平府大安阁举行的那场规模空间的佛道大辩论后,终元一朝,佛门始终对道门处于压倒xìng优势。虽然大明立朝以来,道门又有起sè,也只不过与佛门分庭抗礼。
而在那场佛道大辩论中,出力最大的就是密宗。当时道门的主力还是全真道:
掌教张志敬真人、道录樊志应、通判魏志阳、讲师周志立等二百余人参加辩论。
佛门方面的阵容则更为强大:以那摩国师为,另有密宗萨迦派教主八思巴、密宗白教教主二世活佛噶玛拔稀、河西国师、畏兀儿僧、大理国师、少林寺长老、五台山长老、圆福寺长老等三百余人参加辩论。
规定双方各有十七人参加辩论,如果道门胜利,十七名僧人要蓄为道;相反,如果佛门胜利,十七名道士则要剃为僧。
辩论之中,辩题的焦点是《老君八十一化图》和《老子化胡经》。双方辩论中,年仅二十三岁的八思巴大放异彩,在辩论中步步紧逼,道门方面逐渐不支。
据史书记载,道士们当时或“无答”、或“不曾闻得”、或“不敢持论”。被逼无奈,只有不停地引经据典。忙中出错,最后居然引证到了《史记》上!
八思巴问:“汝《史记》有化胡之说否?”
“没有。”
八思巴又问:“你们那位李耳先生所写的经书是叫什么?”
“《道德经》。”
“除了《道德经》之外,李耳先生还写了什么别的经书没有呢?”
“没有。”
八思巴紧接着追问:“《道德经》中,老子有提到过半点有关自己化胡的事情吗?”
“没有……”
八思巴:“汝《史记》中,没有说过化胡这么一回事;你们李老君自己写的书里面,也是连个影子都没有提。――其为伪妄明矣!”
史书中记载,辩论
第十八章 密宗之事(一)-->>(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