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青年拊掌笑应。他们随即向李晟和诸葛亮做了自我介绍。“在下石韬石广元。小师弟你好。”左边那个身穿青色长袍的青年笑着说道。他的脸不是非常英俊的那种只是很水灵让人总把他的年龄小看了几岁再加上脸上的开朗调皮和一种说不出来的亲和力却让人很容易对他产生好感。他是一个很阳光的人从一开始李晟就从他的脸上看到了灿烂。他是真心欢迎李晟他们的到来。
“在下孟建孟公威。”中间那位身着灰色布衣的青年淡淡的笑着沉稳的朝李晟这边拱了拱然后再也不多说一句的退回了三人之间的位置上去。
很显然孟建并不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李晟和诸葛亮都从他的眼里看到了一丝不屑和倨傲。不屑是对着李晟和诸葛亮这两个新来的小子因为他们并非以自己的文章打动了司马徽而被收在门下而是利用了司马徽和诸葛玄之间的朋友关系。虽然司马徽从一开始就对李晟、诸葛亮两人赞不绝口但孟建却把这样真实的张扬看作李晟二人通天的手段。他不相信有人会比自己更强因为他就是最强的。他对自己的才华很自信所以对这突然冒出来的两个不知天高地后的小子自是摆出了衣服倨傲的样子。若不是出于礼貌而不得不给李晟他们一些笑容只怕他孟建会一直冷着脸站在那儿。
最后介绍自己的是那位站在三人中右边的那位身着玄色长衫的青年。他是一个文质彬彬的人说话的声音不大略略给人些许软弱的感觉。他是很客气的脸上也洋溢着笑容只是这笑容和石韬那种阳光式的笑容不同也不是孟建那种皮笑肉不笑的模样他是淡淡的微笑给人的感觉就像那平静的白水一般清清的言行举止之间带着一种自然的儒雅。
“我叫崔浩崔州平。听先生说你们都很不错所以两位师弟以后还请多多指教了。”崔州平笑着施礼道。
见面行礼之后众人按照自己的习惯寻了位置坐下司马徽开始授课。其实说授课也是不对。因为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司马徽并非是坐在上头一个劲的讲解而是不断回答徐庶、石韬、孟建、崔浩等人的问题。
只是这回答也并非针对问题本身而作出直接的回答司马徽在讲解的过程之中常常又联系到了其他方面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来对问题本身进行说明。他不是直接从书上的经典来对问题进行解答在大多数的时候他的说法都是直接从现实或是历史之中寻求佐证。正是因为联系到了这么事实和历史司马徽的课堂便决不显得沉闷。在众人机辨的锋芒中在一个个生动而翔实的案例中即使像李晟、诸葛亮这样的新来这也听得滋滋有味。
在课堂里的时间大约是早上辰时到午时的两个时辰司马徽每日都在这个时候对门下弟子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而午时以后到西时的三个时辰则是学们们自行看书研习的时间。但是的书比较难得如果不是儒家大师、世家大族和家财丰厚的人是很难买得起大量的书籍。一般的求学者想看书就只能到自己朋友的家中借阅或是直接来庄上研读。至于西时以后的晚边时间则是供学生自由活动之时。
事实上这个时间是从下午开始的只要你不想看书或是有别的什么事情你大可以在家中学习。若有不懂的问题只要有纸记录下来在早上像司马徽提问救行了。
就司马徽自己而言他的存在只是为了解答探讨问题。只要学生的品性良好不犯什么大错他也就放任学生自己的展。因此在他的门下有崔州平这样的谦谦君子也有像孟公威这样骄傲之人更有像徐庶这样的游侠书生像石韬这样的自来熟。
青春年少正是激昂文字风华正茂之时这时候的人都是相对单纯的。虽心中有些许别扭或是别的什么感觉但在长期的相处之下李晟、诸葛亮和徐庶、石韬、孟建、崔浩他们结交为好友。这也是李晟和诸葛亮自身有足够水平的缘故。毕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若非自身的才华出众以徐庶、石韬、孟建、崔浩这样佼佼者是理都不理你的。他们不会以你财富的多少来衡量你却会用你自身知识的出众与否来排比你。在他们的眼中人是有高低之分的。他们自然是站在最高的顶上你要想和他们并列你也就需要有和他们相当地能力。
成为朋友之后的事情就多了。因为是朋友他们便经常带着李晟和诸葛亮四处去转悠有时去县城有时去襄阳有时去山上有时到溪边。虽然是同窗但他们几个地年龄都比李晟和诸葛亮要大上那么许多。他们都早已行过冠礼领了字算是成年人了因此他们有时也会提出要带两个小的去一些特别的地方诸如酒楼、妓馆之类的。但总是被李晟和诸葛亮敬谢不敏的拒绝了。
“为什么不去呢?虽然你们还差个两三年但总也差得不多有那么几分大人的模样了只要你们不说谁会把你们当小孩呢?走吧!也好让你们晓得传说中的风流究竟是怎么回事。”又一次的孟建提起了这个建议:“听说襄阳城里开了一个很不错的新酒楼叫什么泗水居的里头的饭菜酒水都是很不错的喔。而且啊大堤上的红花楼来了几位新姑娘各个都有自己的风韵呢!”毕竟是年轻人即使骄傲如孟建者提起这个也不由得眉飞色舞起来。
“那真要去看看了。”除了文质彬彬的崔浩不置可否外徐庶和石韬俱是一脸赞同的连连点头他们同时关照自己的好友:“走吧一起去吧!”
“还是算了。”李晟和诸葛亮同时摇了摇头脸上同时出现了红晕。
“这么害臊啊。若不是找知道你是男的我都会怀疑你的性别呢?”三个青年似乎以欺负小弟为乐纷纷对着李晟和诸葛亮打趣起来。在他们看来像李晟和诸葛亮这样的半大孩子应该对这样有趣的事情更感兴趣才是怎么会一个劲儿的拒绝呢?“你们究竟为什么不去?”他们问道。
“这个嘛!我是要守孝啊。虽然你们的提议我很感兴趣但过逝的义父对我很好我不愿意在自己的行为上都玷污他的举动。”李晟严肃的说道。他说得很庄重任谁都看得出来他是认真的。
“抱歉没想到你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四个青年闻言一愣脸上一下子肃穆不少。这个原因实在太大了闹得几个年轻人都没有去玩闹的意思也忘了再次追问诸葛亮那个“为什么”的问题。
当下他们都不打算去逛只是一起去原来的那家饭馆里用过午餐然后重新山上去学习了。虽然几个人的家境都不错家中都有属于自己的藏书但无论如何那些书都够不上一个全字。
所以他们还是喜欢在水镜庄上看书。不单单这里的环境清幽更是因为这儿的书多。他们的老师司马徽可是一个爱书之人平时别人送给他的金银之物他全都用来买书了。这么几十年下来他手头的上的不怕有几万套而且门类极多。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经史子集几乎都可以在他这儿找到相关的东西。这对处于求学之中的学子们而言无疑是一个天大的福音。
“这儿可真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啊。环境好氛围也好。”李晟微笑着抽出一卷六韬看了起来。在心里上他还是比较习惯于阅读这些比较实用的“兵书战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