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会派以精兵强将驻守,难以得手也在情理中,陈晚荣笑道:“冯先生不必伤怀,如此重要之地,哪能轻易拿回来。”
“哎!吐蕃不就驻兵一千多人么?打了几十年都打不下来,这些当兵的,早该自刎了。”冯世才依然气愤不已。
如此险绝的地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要说驻守一千人,就是驻一百人,都够让人受的了,他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陈晚荣又不能点破,还要照顾到他地面子,笑道:“这些兵家之事,非我们所能言。”
正如陈晚荣所想,哥舒翰攻打石堡城负出了高昂地代价,出动了六万军队,以死伤三万人的代价拿下石堡城,而当时吐蕃驻守的不过一千多人。\
当然,代价虽然高,却也值了。正是唐朝夺回了石堡城,大唐的兵锋直指青藏高原。吐蕃震恐,不得不求和,遗使求婚,重新进行谈判,最终以日月山,也就是赤岭为界。
日月山在唐以前叫赤岭,因为山呈红色,因此而得名。
哥舒翰打下石堡城,有很大地战略意义。一是把唐朝的河湟之地和陇右联成一片,整个战略态势大为改善。二是把吐蕃死死的封在青藏高原上,自此无法插足河西走廊。正是因为有如此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一战倍受时人好评。
高适有诗赞扬哥舒翰“喷泉诸戎血,风驱死羌魂。鬼哭黄埃暮,天愁白日昏”,很好地道出了这一战的残酷性。
而诗仙李白却不以为然。写诗“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以此来讥讽哥舒翰。
诗仙的诗是好的,他只看到了代价高昂的一面,却没有看到丢失石堡城地严重后果。安史之乱生后,驻守河湟、陇右的唐军被调去平乱,吐蕃抓住机会重新攻占石堡城。大举东进。攻占西平、廓州,进入甘陕一带,兵锋直指长安,凤翔以西,那州以北的数十州全为吐蕃所有,对唐朝构成了极大地威胁。
陈晚荣地建议是不错,只是冯世才正气愤难已,恨声道:“他们打不下石堡城也就算了。连一个小小的契丹都没办法。听说,契丹在蠢蠢欲动,要骚扰辽东之地。”
唐朝地武功非常强大,比起强大地汉王朝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在东部边疆上不及汉朝,为后人所诟病。\唐朝曾经打得契丹人无还手之力,却没有恢复旧时汉朝的东部疆域,没有把契丹置于死地。为后来契丹的崛起埋下了祸根。
陈晚荣眉头一挑。问道:“北方可有消息?”
冯世才摇头道:“没有。突厥,吐蕃。大食,契丹历来是沆瀣一气,必然不会后于人,迟早要动的。”这是唐朝数十年边患的规律,他知道一点也不稀奇。
陈晚荣可比他看得远,已经明了朝廷为何要现在攻打石堡城了,肯定已经觉察到了边疆上的不稳,想先拿下石堡城,把吐蕃封在高原上,河湟陇右两地联成一片,改善战略态势,然后再腾出手来对付突厥和契丹。
唐朝之所以在西域和大食的争夺中处于不利地位,曾经一度把“安西四镇”丢了,主要原因就在于吐蕃牵制了唐朝的兵力,唐朝不得不把大量地兵力投入与吐蕃地战争中。造成西域兵力的不足,要想与大食争夺西域,必须先收拾吐蕃。
要想收拾吐蕃,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把石堡城拿下来。夺回石堡城,唐朝的兵锋直指吐蕃腹心之地,吐蕃必然震恐,会改变对唐朝的战略。达到目的之后,唐朝就可以调集重兵,对突厥人了。
无论战争的胜负如何,这一战略布局让人心服,是找准了吐蕃的软肋下手。陈晚荣转念一想,李隆基具上皇之资,英明神武,要找吐蕃地软处下手,不是问题。更不用说,还有老谋深算的太平公主了。他虽和李隆基是死敌,毕竟那是内部争斗,在国家大事上,还是会取得一致意见。封住吐蕃对大唐有百利而于一害,太平公主也会捐弃前嫌,与太子一起促成这事。看来,这仗有得打了。***
真没想到,酒精一出来就碰上这么好的时机,给兵部选为军需品了。酒精是好东西,给选为军需品自然是好事,只是这也太草率了。幸好是酒精,要是别的东西,后果难以预料。
“冯先生,这事我知道了。要是你还挺得住的话,回去给高大哥说,我会按时做好。”瞧着冯世才那副气愤不平的样子,似有万千慷慨激昂的话要说,陈晚荣只好用这办法来阻止他了。
兵部要的东西,不做好也不行,陈晚荣没有选择择余地。
冯世才把杯里地
第二卷 发家之路 第九十六章 边关告急-->>(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