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说:爸,我想读艺术学院,妈,你说我考什么专业?向爸一边在电脑前玩联众,一边应声:行啊,学艺术是好事儿啊,也给爸当个星什么的。
向妈跟几个阿姨正在厅里搓麻将,面上浮彩云:我们家小小哟,准保有出息,像那个杀到国外去的章什么的,多风光啊。那几个阿姨一边看牌,一边异口同声答:章子怡。
就这样,向小小心领神会,本着掏钱是老大的指导方针,在志愿表上华丽地写上了以下大字:时代艺术学院,影视表演专业。
其实没进时代艺术学院之前,向小小得自己家境蛮好的,在本市怎么也能算个中等吧,但来了这之后,她才真正明白什么叫差距。
这就像个浮躁的名利场,大家比衣服比鞋子,拼排场拼车子,人要想成熟的快,放进时代半年,准保历经沧桑。
虽然知道学艺术的都不走寻常路,一切皆有可能,但开学第一天,向小小一进教室还是被震撼了。
有几个把头发喷得跟毛猴子的85后,正飞舞着课本上窜下跳着。短短五分钟里,向小小就归纳总结出,此地怪物大抵分三派:第一派,“非猪流”,代表人物,上窜下跳的这几只毛猴子。
特征,飞扬跋扈,以自我为中心,本着哪里都是舞台哪里都要瞩目的方针,认为世界都是他们家的,唯恐有谁看不见。
第二派,13帮,代表人物,正前方那俩女孩,她们很有默契地顶着一头黄色的长发,知道是染的,不知道还以为是火燎的。特征,典型的自卑情结,10句话里有5句是在显摆别人的事儿,为什么不显摆自己的?笨,这种人往往自己没什么可登得上台面的,不拿别人吹,天上就养不下牛了。
向小小找了个位置坐下来,定睛一看,俩人儿正互相给对方化熊猫眼呢。她很不厚道,忍不住在心里想,费这事干嘛,俩人直接对打不就完了,效果既好又有效率。
后来的事儿就挺惨,向小小居然被分到了这俩熊猫的前桌,每天都能听到她俩的“13对话”,其实说实话,左边那女孩,实际上很有几分姿色,后来她凭借着这几分姿色,在酒吧助唱的时候,遇见了一个70多岁的台湾老男人。老男人哪都挺好,据说也十分有钱,出手尤其大方,每次出去都给“熊猫左”买几千块的衣服。
可他实在太老了,有一次她和“熊猫右”说:他亲我的时候假牙都掉下来了。身后随即爆发出巨大的笑声,不知为什么,向小小总觉得她这笑有硬挤的成份,听着肾疼。
还有一类,就是实力派,这类人就是传说中的富二代了,因为太早便接触过这个年龄没接触过的事物,早已见怪不怪,有些从小就去过国外,当上海龟就更不一样了,眉宇间只写了两个大字,淡定。
在艺术生里,其实很少有人真正喜欢文化课,但为了达到目的,每个人都憋着,就差憋出内伤。《艺伎回忆录》火了以后,很多人再说艺校两个字的时候都牙咬切齿,很不得直呼简称,你要长得稍微有点儿漂亮,一说是艺术学院的,对方准保架起有色小眼镜秒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