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家,那婆婆不料童养媳家来人,以为是来打饥荒的,便一开始做张做致地拿大,摆出许多地主家也没余粮的苦相,说了许多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等罗李氏打开篮子,拿出十个鸡蛋、一块花布、一根一钱重的银簪子,登时笑得眼儿没缝,连说我这个媳妇甚是称心,我看待她便如亲女儿一般,我们两家以后既是亲家还要常来往,还留母女俩吃了一顿中饭。来的时候喊罗家的,待走的时候已经一口一个亲家了。
临走,二丫给了姐姐二十个大钱使用,大丫接了钱,眼里终于有了点神气。
几天后,罗二丫又跟着杂货铺到省城进货的伙计,跑了一趟省城,这次没走两家,便遇到贩卖糖食的客商,二十五文钱一笼,全收了去。既多卖了钱,又省了给看场子的人上贡,便得了四千二百文钱。
二丫数着钱,心里想这钱来的真是容易,爹娘在泥里苦上一年,也挣不来这些钱。果然种地不如经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其实她还有一点没想到,在这年头,一般人家的女孩都关在深闺,穷苦人家的女孩虽然免不了抛头露面也是一木二怯,一个大大方方、言语爽利、能说会唱、又能数算的丫鬟――至少能卖十两银子,简直是商家的一块活招牌,一个卖零食的都能打扮调养得如此下本钱,可见背后商家的实力――因此顾客们掏钱也格外爽快,就像同样的衣服大商场卖得贵些人家也觉得应当。
况且,这几千个钱对穷山村的穷人家算笔巨款,要是到了红楼梦贾府也就大丫鬟两个月的零花,这省城柴米皆贵,古今
第四章 团圆-->>(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