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节 第一混成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外三千人。这是自明帝国组建蒙古军团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组织的雇佣军团。当然谢正卿挑选的都是最优秀的最忠诚的人员。特别是在挑选日伪军官兵时谢正卿先考虑到的就是忠诚比如那些已经加入了明帝国海湾省国籍的有直系亲戚在帝国安家的都将优先考虑。当然那些有亲人在叛乱中参加了叛军或者是协助过叛军的都不会有任何机会。

    经过了近十日的努力谢正卿终于组织起了一万人马其中四千前第一骑兵军的骑兵三千第八军的步兵以及三千朝鲜与日本官兵。当然光组织起一万人马并不标志着谢正卿就已经完成了组建第一混成军的任务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始。要让这一万人马成为一支军队他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比如设置下级指挥机构。将他们编组成新的兵团为他们提供武器装备提高军队的士气加强训练以及形成一支军队应该有的凝聚力。这些都需要谢正卿继续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这支新的部队上。

    武器装备是现成的。不过并不是每一位官兵的装备都一样。前第一骑兵军的装备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每名官兵都增加了两支短铳以及配备的弹药。而步兵也领到了新的步枪并且配备了手榴弹。由朝鲜与日本人组成的军团则主要使用第五军之前配备的火枪并且主要承担战场支援任务。

    为了更方便指挥四千骑兵被编组成了两个骑兵团谢正卿分别委任两名前第一骑兵军的少校军官担任团长。当然这两名军官后来都晋升为了上校。而第八军的三千步兵则组编成了一个加强步兵团并且还从中抽调出了五百人组成了一个炮兵营。三千外籍军人则组成了后勤保障团。

    训练工作方面最大的麻烦是让外籍官兵学会怎么协同明军作战。第一军与第八军原本就是帝国主力军团战斗力非常强悍这一点已经在战争中得到了证明。这些官兵都不需要太多的训练就能投入战斗。而那些朝鲜军人以及日伪军的战斗力就十分的低下了甚至很多人连火枪都不会使用更谈不上掌握明军的战术以及配合明军作战了。当然因为时间紧迫谢正卿无法对这些外籍军人进行严格的训练也就只能让他们先担任后勤保障工作只有在今后的战斗中才能让他们真正的掌握战术技巧。

    最严重的问题并不是这些而是部队的士气!就算是七千帝**人都存在着严重的士气问题。这些帝**人中的很大一部分已经在日本驻扎了近三年的时间。按照帝**队的轮换制度驻日官兵只有在服役满了五年或者在海外驻扎满三年的情况之下才能够被调回国内编入预备役或者是教练军团。对任何人来说在离家三年且经历了三个多月残酷战斗的情况之下恐怕最希望得到的就是一纸调令让他们离开战场回到自己的家乡去。

    除了这些之外影响士气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这些军人都在战争中失去过自己的朋友战友乃至亲人。当时在明军中兄弟同时参军的情况并不少见。在朱祁钰推行户籍改革之前帝**队主要就是由军户的子弟组成的。虽然在数年前户籍改革就打破了这一规矩任何有志报效国家的青年人都有机会参军为帝国作战。不过在短短数年时间之内帝**队的骨干仍然是那些军户出生的青壮年。而且这些人在战争中都获得了好处特别是在东征时大量的战利品让帝**人次尝到了战争给他们带来的利益。因此大批年轻人踊跃参军这充实了帝国的军力不过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家庭都是兄弟几人同时在军队服役。那么在战争中就难以避免军人失去亲人的惨剧生!

    提高军队的士气要比重新武装一支军队困难了很多。在同萌关的战斗中谢正卿就已经深刻的了解到了这一点。当时他所率领的两千五百名官兵伤亡了八成以上能够活着走出战场的仅不到五百人。而这五百人几乎都已经被战争所击垮了。那么怎么让这些已经对战争产生了恐惧的军人重新站起来呢?这不是谢正卿能够解决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很难在短时间之内解决的问题。

    无可奈何之下谢正卿只能通过高强度的训练暂时让官兵们忘记战争给他们造成的伤害让他们将痛苦抛到脑后去。随后他就向朱祁钰汇报了自己的工作宣布第一混成军的第一支部队已经组建完毕。

    “真如同你所说的那样吗?”朱祁钰一看到谢正卿的报告也大概明白了谢正卿所遇到的难题“谢正卿之前朕对你的了解并不多不过同萌关一战你已经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不过作为一名优秀的将

第十节 第一混成军-->>(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