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九章 新的大战(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清军,说:“打了胜仗,比打败了投降好得多。”马海晏亦力赞其议,但很多起义群众表示反对。这时,一个四十来岁的汉子、河州韩家集阳洼山村人马千龄出来说话,支持马占鳌降清。马占鳌是马千龄的同族侄女婿,看到有马海晏及马千龄等支持,便决计降清受抚。结果,左宗棠改编马占鳌部为马队三旗,委任马占鳌为三旗督帮,以马占鳌之子马安良原名马七五,左宗棠赐名“安良”为中旗正旗官,马海晏为中旗副旗官。此外,清廷又授马安良、马海晏七品军功顶戴。马千龄因劝降有功,被左宗棠称赞为“良回”,也受到重赏。就这样,马占鳌、马海晏、马千龄等用起义人民的鲜血给自己换取了“红顶子”和清廷的赏赐,从此成为了清廷的鹰犬,这也是“河州三马”的子孙们得以发迹的因由。

    马占鳌降清以后,过了十余年即年死去,其职务由儿子马安良继任。马海晏则有两个儿子:一名马麒,一名马麟。后来,马安良、马海晏这支马队并入董福祥的甘军。

    至于马千龄,亦有两个儿子十分出众:次子马福禄、四子马福祥。195年,河湟地区今甘肃临夏及青海东部黄河、湟水流域的回族、撒拉族人民再次发动反清起义。马海晏父子随清军参与了镇压。而马千龄父子也在家乡组织了民团“安宁军”,对抗起义军。后马千龄避走藏区,其子马福禄、马福祥则率安宁军辗转到兰州,被陕甘总督陶模收编为步骑两营,加入进攻河州之清军,不久,也归入了董福祥的甘军。197年,清政府整治军队,编建精锐军,分中、前、左、右、后五军,由荣禄、聂士成、马玉昆、袁世凯、董福祥五人分别率领。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津、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离北京,马海晏父子及马安良、马福祥等率众护驾。在马安良、马麒、马福祥等的护卫下,慈禧和光绪总算平安逃到了西安。由于护驾有功,马氏数人毕升。1912年清帝退位,民国成立,这支

第十九章 新的大战(二)-->>(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