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该让投资商参与。因为投资商总要分去一块利润――这是投资商在全县人民身上拔毛。县里财力不行,可以慢慢开发,不用急于改造。这种意见有很大的市场。
旧城的情况很复杂。改造的这片旧城区,并非县城的整个旧城――只是霍海在解放前就一直存在的商业和居住区。在这片区域中,有完全私有的宅基房――这是解放前就传下来的,还有房管局的公房,各个单位的公房,还有很大一部份是房改后按不同价格买下来的房子。
林原和详细了解了一些情况。发现旧城那里的居民一直在流传,将来的商铺最少会达到6000一平方,住宅能卖到4000一平方。所以,大家都希望在旧城原拆原还。这样,即使面积少了一点,也比搬到新区要划算。
一定有人在暗中破坏!这是林原和的第一直觉。事情有些复杂化了。
每平方4000到6000,简直是异想天开!新区的商品房不过1200一平方。从新区到旧城区,骑车也不过半个小时,怎么可能有那么大的价格差异?舟城的商品房,市中心的也不过4000-5000,景区附近的才8000以上。象林原和结婚时买的房子,精装修才2600,不带装修的也就2000出头。再说了,周边几个县市商业区的商铺也就3000到4000一平方,霍海这个小地方,怎么可能飙升到6000?
原拆原还后的这些居民,到时候想把房子卖出去,卖给谁去?以后取消了实物分房,采用货币化分房的话,这里的高房价只会让大家选择新区。毕竟只是一个小县城,地方能有多大?外来务工人员,基本没有这个能力。他们连租住的房子,大多是选了城中村和近郊的农民房。那些地方房租便宜,一间房一个月的房租也就几十块钱。至于本地人,到处是自建房、联建房,还有单位分的房子,哪来大量需求?如果说是外地人来炒房,舟城、临湖的房价又不高,轮得到霍海吗?现在买房需要全额付款,炒房的结果只会象南方那样,形成一个快速破灭的泡沫。
不少人婉转地向林原和表达了不希望由投资商来开发的意见。尤其是一些老干部。林原和明白这其中的大部份人出于公心,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利益瓜葛在这里面。但他不相信背后挑事的人会出于公心。如果不是感觉到切身利益受到影响,背后的人会那么起劲?
和往常一样,一旦工作上有什么难事的时候,他第一个就会想到自己的名义老丈人。他去了赵世成的甲鱼塘,意外地碰到了正在那里和赵世成聊天的韩长风。
“韩主任,你来怎么不通知我们一声?好歹你也是省里领导。”林原和道。
“我算哪门子的省里领导?再说了,我都退休好几年了。”韩长风道,“我这次来,是上亲戚家串门的。”
林原和有点疑惑。亲戚?难道自己的这位名义老丈人跟韩长风还是亲戚?那怎么从没听他说起过?
“小赵……”韩长风刚开口,可能觉得在赵世成的女婿前这么称呼他不太合适,就改了口。“世成是我小儿媳的本家叔叔。你说,我们是不是亲戚?”
林原和点了点头。没错,是亲戚。但这个亲戚实在有点远。往少了算,他小儿媳的本家叔叔伯伯至少有好几十人。林原和去过霍宁,知道赵世成家族的庞大,人员的众多。
林原和把围绕旧城改造的意见分歧说了一下。
韩长风听后道:“你们这个做法挺好,为什么反对意见那么
第八十四章 波折-->>(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