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十章 夫妻一体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即使买了车,上牌也是个麻烦事。要不就得挂到单位的名下,或者在外地上牌。

    “你去学一个吧。正好赵涵也要学,你们俩一起去学吧。你以后的工作主要是在沪海那边的厂里,这里的业务会越来越少。有个驾照,来回跑也方便点。学车的费用,我们先给你垫着,等你以后有钱了再还。”林原和道。这个事情赵赟跟他提起过,但费用这一块厂里不太好处理,但厂里可以给时间——学车的时间可以算作上班,不扣工资。

    “行,那没问题。”何景民也理解赵赟的难处。厂里以后要进的人会越来越多,学车费可以报销的话,这个口子一旦开了,就很难收。他的工资也还可以。赵赟给他开四千五一个月,年底根据经营情况还有一笔年终奖,但平时就没有奖金、补贴之类的项目了。

    饭做好了,大家也上了桌。林原和看了看桌上的菜,问李清道:“来了几天,这里的生活还习惯吗?”

    “总得还行。就是讲话听不懂。学校里还行;到了外面菜场买菜,讲得费力。我说的,他们能懂;他们说的,我听不懂。”李清道。已经见过几次面,她也不再拘束。

    林原和听后,笑了。这一带的方言,五里不同音。彼此之间互相可以交流,但要想学别人的口音,很难。往往会学个四不象。赵涵一家,除了大哥赵赟好点,其他人都是一口霍宁话,跟霍海县城的话区别很大。到了霍海,林原和听懂本地话问题不大,但让他说,也没这个本事。县里领导外地来的多,平时讲话的口音更是五花八门。虽然大家努力在说普通话,可很多人的普通话,地方口音实在太重,听起来很费力。

    “这里菜场的菜真贵!而且习惯跟我们那里很不一样。”李清的妈妈插了一句。

    林原和点了点头。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差距很大,这在菜场中就反映了出来。看看桌上的菜,他也有些明白。可能是今天请了林原和夫妻俩,菜比较丰盛,但跟这一带的做法差别很大。比如虾,他们似乎把虾当作调味品,每个菜中会放上几只。这跟这一带的习惯很不一样。这边的人吃虾,一般是整盘虾上,或蒸,或煮,或爆,或炸。很少会象他们这样处理。

    “这里的人买鱼头特别多,胖头鱼的鱼头很贵,鱼身子很便宜。黑鱼和鲢鱼,我们那边很少吃。鲤鱼菜场里就根本没有。不过,大部份的鱼比我们那里还便宜一点。肉、蛋的价格差不多,就是蔬菜太贵。这边的各种各样的笋很多,价格太贵了,都是好几块钱一斤。青菜还要八毛一斤,整整贵了一倍。”李清的妈妈继续道。

    “现在还好,蔬菜不是贵的时候。”赵涵道,“过年的时候,青菜都在三块上下呢。”

    林原和看了看赵涵,有点纳闷。过年时候的菜价,赵涵怎么会那么清楚?她那时不是还没买菜做饭吗?至于青菜的价格,他更清楚。菜场里的青菜价,高的时候在一块,便宜的时候在五毛,至于几块钱一斤的,那是极个别的时候。

    “这边的人爱吃甲鱼、螃蟹、黄鳝,菜场里很多。我们那边很少吃这些东西。”李清道。

    在何景民家吃了晚饭后,林原和、赵涵照例散步回家。路上,林原和问赵涵道:“你怎么对菜价那么清楚的?过年时候你不是还没开始买菜做饭吗?”

    “在局里上班,经常能就听到别人议论菜价。”赵涵道。

    林原和想了想,问道:“引进的教师有多少已经过来报到的?”

    “来报到的已经有二十多个。”赵涵道。

    “你最好多关心一下,多了解一下他们的具体困难。象李清这样的,何景民工资收入还算好,一家的生活还有个盼头。其他人未必有这么好的条件。好不容易调来了,结果生活却过不下去,这要闹笑话的。”林原和道。

    赵涵点了点头。虽说两人在一起的时候尽可能不谈工作,但有时候又怎么能完全避免呢?再说,这也是林原和对赵涵的关心。如果不是赵涵在管这项工作,林原和未必对引进的教师会有多么上心。

    “有一对从中原地区来的夫妻。女的本来就是高中教师,男的是当地土管局的,有个三岁的小孩。这一次一家三口都过来了,安排在九里桥镇。两人都是师范本科毕业生,现在都当教师了。”赵涵道。

    “哦,土管局的?那不是富得流油的单位?还跑我们这里来?”林原和有点好奇。

    “他们那里不一样,是个农业县,土地也卖出去。土管局的工资基本上要拖欠三个月。女的还好一点,因为是教师,上面管得比较紧,但也只能保证档案工资。其它的不是没有,也是要拖欠几个月。他们到了九里桥,我去看过。暂时住在

第六十章 夫妻一体-->>(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