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章 未来女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涵嫁过去也不用太操心了。不错啊!”听起来徐鸿雁对大家庭比较排斥。

    “大城市里亲戚之间联系本来就少,你以为是霍海这种小地方!”林三凤倒是不以为然,“对了,你爸明年元旦起要退休了。”

    “退休多好啊!不用上班,还有钱拿!”赵涵反而有点高兴。

    “收入要少很多。”林三凤给了赵涵一个白眼。

    “不会吧。爸退休工资不打折的。”赵涵有点不解。

    “就那点死工资了。奖金,杂七杂八的津贴都没了。你自己的工资单上能有几个钱?”林三凤瞪了赵涵一眼。

    “哦……”赵涵好像有点明白了。其实她刚参加工作没几年,当然不会去考虑这个问题。

    “爸这个人劳碌了一辈子,让他闲下来,闲得住吗?”徐鸿雁倒是比赵涵心细得多。

    “不对啊,爸明年才是六十周岁,他七月二十三的生日,怎么也该是明年八月才退休。”赵涵突然意识到什么。

    “当年报户口的时候弄错了,多报了一岁。”林三凤也有点泄气,但她肯定不知道出错的真实原因。

    “那就去改么……”徐鸿雁倒是毫无顾忌。

    “很麻烦的,不值得!”赵涵赶紧拦住徐鸿雁的话头。

    “丢不丢人的!别人还以为你们就为了晚退休一年,搞什么妖蛾子呢!”林三凤关心的侧重点显然不一样。

    客厅里的赵世成不知道厨房里正在谈论他的事,正神采奕奕地跟林原和谈着呢。

    “五六年刚进北方农大的时候,正好碰到反官僚主义运动,学校动员我们提意见。我那时一个月有8块钱的助学金,比我在高中的时候整整多了5块钱,正高兴呢。能提出什么意见?有人还批评我参加运动不积极呢。五七年风向一转,反右了,很多原来的积极分子划成了右派。从此以后我对所有的运动保持了很大的戒心。”

    “伯父你们那个时候大学毕业生直接到县里应该很少的吧。”林原和问道。

    “是的。我毕业那一年正好是六一年,财政最困难的时候。所以直接到县里。刚来的时候,粮食紧张,天天吃南瓜。南瓜粥、南瓜饼、南瓜饭,各种各样的南瓜做法都吃遍了。”

    “伯父你是搞畜牧的。霍海这里好像也没什么畜牧业。苑湖那边倒是有一些小牧场,而且牛羊数量也不少。”

    “整个东海省就没什么象样的畜牧业。霍海就更不用说了。但六一年的时候还是不一样的。那时候霍海有马、驴、骡子,数量不多;水牛数量很多,都是耕地用的;黄牛有一些,数量很少,主要是肉用的;奶牛有几头;湖羊和山羊的数量很多,这里也是主要的湖羊产地。还有养兔子的,长毛兔。野兔数量也多。事实上,改革开放以前,霍海就是一个农业县。没有什么象样的工业,工厂数量很少。有一些社队企业,数量不少。每个公社都有一些,但规模都很小。以前这里就是主要的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也是基本的蚕茧基地。”

    “爸,你说霍海是个农业县,怎么可能呢。农业县怎么可能进入全国百强县呢?”刚从厨房出来的赵涵出来打断了赵世成的话。她觉得赵世成有点王婆卖瓜的嫌疑,好像就因为自己是在农业局工作的,把一个工业县说成了农业县。

    “我说的是以前。这里的工业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兴起的,还不到二十年呢。只是发展很快。霍海第一台电视机是县委的,72年买的,是一台9吋的黑白电视机。第二台就是我们局的,75年,12吋的。那时候的工业局,轻工局,二轻局,手工业局,社队企业局有什么?”对于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赵世成很清楚。

    “赵涵你怎么对自己的家乡那么不了解?”林原和倒是有些奇怪。

    “这里算不上我的家乡。”赵涵有点气短,又不知道如何解释。

    “我和她妈妈老家都在霍宁县,现在叫霍宁市。她妈妈以前是农村的,85年我评上高级职称她才农转非调过来的。他们兄妹几个都是在霍宁长大的,上学也在霍宁。小涵是高中二年级才转学过来的。”赵世成解释道。

    “哦,霍宁离霍海也不远啊。”林原和道。的确,霍宁到霍海二十五公里,比同在省城的舟城大学和工业大学之间的距离还近。

    “以前公路条件差,班车也少。到这里主要坐船。他们也就是寒暑假的时候来这里呆一段时间。所以这里的情况也不太清楚。”赵世成又解释道。

    “赵涵你是农村出来,一点也看不出啊。”林原和笑着道。

    “你觉得农村出来的该怎么样?非得象个村姑。”赵涵反驳道。

    “行了。你们兄妹从小在城里长大,一天农活都没有干过,只是农业户口罢了。赵涵你连麦苗和韭菜都分不清呢。”

    “那伯母呢?”林原和对过去的这些事情很不熟悉,很奇怪农业户口怎么会不是农民的。毕竟过去和现在不一样。怎么以前就有农业户籍不从事农业工作的?

    “她一直在郊区的小学当民办教师。她是高中毕业生。农转非以后才安排到霍海棉纺厂工作的。去年刚退休。”赵世成答道。

    “伯母是85年农转非的,赵涵也应该是那时候一起转的。不过之前应该有责任田的。对吗?”林原和似乎很有兴趣探讨赵涵的责任田。

    “村里没给我们分地吧。不给我们,其他人可以多分一点。”赵涵想当然地说道。

    “别胡说,有的。82年的时候分的,就你们母女俩。老大和老二上大学走了,就没有分地。不过家里没人种,都交给你舅舅种了。你们走了以后村里也没收回去。后来城市扩大,土地都被征用了。你舅舅他们也就都农转非了。”赵世成解释道。

    “抚养三个孩子上大学,伯父伯母你们压力也挺大的。”林原和突然转移了话题。

    “是啊。以前工资低。我一个月53块,她妈妈33块。没有什么奖金收入,也没有什么外快。不过我以前经常下乡,靠下乡津贴每个月多那么十几块。老大80年上的大学,那时候经济压力很大。等老二82年上大学的时候就好一点。他上的是军医大学,每个月自己有点津贴。87年小涵上学的时候就好了,老大老二都参加工作了。那时候工资也高了。尤其是她妈妈那时候在棉纺厂工作,收入很好。当年棉纺厂因为滥发奖金,在全县都是很有名的。”赵世成感叹道。

    “应该比不上大哥他们厂吧?好像他们精密仪表厂效益一直是最好的。”赵涵插道。

    “你大哥他们是国营企业,现金发得少,主要是发实物。还有就是住房,基本上一结婚就可以分到一套房子。棉纺厂是集体企业,奖金多发点没什么问题。实物不多,房子就更不用想了。有一年春节加班,三天时间,加班一天就发120元。”赵世成解释道。

    “也就那几年了。九十年代以后棉纺厂就不行了。私人企业越来越多,集体的不太能行了。好像最近在改制,不知道会搞成什么样!”赵涵有点感叹。

    “我都不操心,你操什么心!多操心一下自己的事情吧!”林三凤马上打断了赵涵的话。请记住:(),望书阁努力提供最爽快的阅读体验![叁打不六点更G好H看K点康母:名义夫妻最新首发就在三打不溜点更G好H看K点康亩]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