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学生;尽管他初来乍到,人地两生!
这让余俊贤再一次深刻的感受到:无论办什么事,只要舍得真心付出,奉献真情,最终都是会成功的!
虽然大的问题没有,但这并不意味着,小的矛盾和磕磕绊绊就也销声匿迹了。常在河变走小,没有不湿鞋的!小矛小盾,磕磕绊绊,总还是会存在一些的!
开学之初,他任教的是三二、三三两个教学班的语文课,和一个姓游的女教师搭档合伙做同事。游老师同时兼任阙门初中的语文教研组长,每周二下午,举行一次例行教研组会议。
俗话说,人心隔肚皮,画虎难画骨。游老师在为人处事和处理工作关系上,不可谓不热情,不热心,不周到,不照顾。但那种热情热心、周到照顾,只有身临其境的当事人,才能感同身受,觉得是那样的虚伪矫情,假意应酬,工于心计,胸有城府!
以至于当你已经神不知鬼不觉的感到自己上当了,受骗了,中计了,钻套了,吃亏了,居然还死心塌地的,对他感恩不尽,感激涕零,甚而至于感恩戴德,涕泗交流!
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余俊贤一直为这人,为这事耿耿于怀,愁眉不展,甚而至于觉得本地人不地道,欺软怕硬,欺人太甚直到后来,游老师由于工作关系没有理顺,在民师转正中遇到了麻烦,不得不重新回到原来所在的矿山中学任教时,他的工作全部由余俊贤老师来接任之后,说实话,当时,余俊贤的感觉,就想拔掉了一颗眼中钉和肉中刺一样,心旷神怡,酣畅淋漓!
这之后,余俊贤老师又开始担任两个班级的语文课,兼任阙门初中语文教研组长。整天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忙忙碌碌的。日子就这样一天又一天的过去,余俊贤觉得,每一天都过得紧张而又充实!
在这一年里,不得不提的,就是他的妹妹余文玲。
在家乡的母校沙窝中学任教时,余文玲已经跟着他哥哥余俊贤,在那里上了三年半的时间。
余俊贤刚到沙窝初中时,余文玲已经是初二学生了。三年里,他在初二复读了一年,在初三又上了两年。余俊贤为她支付了三年全部的学杂费和书业费,外带管吃管住。
但结果是,余文玲最后竟然连个普通高中都没有考上,更别说在当时的初中毕业生看来,非常划算、吃香的中专、中师等一系列所谓的“小宝塔学校”了。
那些年,初中毕业可以直接报考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两年、三年毕业后,由国家直接分配工作,以缓解我们国家各行各业紧缺的各类建设技术人才和初级学校师资,端铁饭碗,吃商品粮!
对于广大农村贫困地区而言,大家普遍认为,这是当时最划算、最实惠的接受教育和参加工作方式。毕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末期和九十年代初期,除了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泥腿儿种田的的接-班制,普遍受到人们的羡慕嫉妒恨之外,再就是直接考这一类中专、中师出来直接参加工作的了!
这是一个人一生学业有成、工作有着、事业成功的终南捷径!
可这一切,似乎和余俊贤兄妹无缘。
但即便如此,余俊贤依然不肯轻易放弃对小妹余文玲教育投资的努力。
因为,作为父亲的老二儿子和妹妹的兄长,他深感当初自己和哥姐上学时,由于家境困难,他的父母为了供他们兄妹几个上学,真的是受苦受累了。
虽然最后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他们兄妹几个都没有上出名堂,但并不能因此否定父母供他们上学的功劳!
俗话说得好: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呢!
现在,他们终于长大了,虽然还没有成家立业,分门另过,但他们毕竟可以挣钱养家糊口了。同时,父母已经渐入老境,而他们兄弟姊妹六人中,也就只剩下文玲这一个学生了!如果妹妹现在还想上学而没有人供她,那么,有朝一日,回想起来,妹妹的遗憾,将成为他们余氏家族整整一代人的遗憾!
想想这些,即使妹妹再读一年,依然什么学都考不上,但只要他们当哥的,供她读书尽心尽力了,——迟早无论何时和谁在一起提起这事,他们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可埋怨的!
人嘛,就是这
样: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真正投入了,真正付出了,整个过程没有什么可遗憾的,那么结局如何,也就不太重要了!
所以,当他刚刚应聘来到阙门中学任教不久,他就写信给父亲,谈他对再次支持妹妹上学这件事的看法。希望父母们能支持他的看法,并尽快把妹妹送到阙门来。
或许,父母是考虑到儿子这是平生第一次出远门到外地工作的缘故,加之身体有残疾,生活上、工作上自理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再加
会不会离家出走了!-->>(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