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协商之后,先将第二团分出来的一个营进行编制,再把本地的jǐng方、救火营乃至县府卫队全部收编起来。如此一来大约凑齐了两个营七百余人。
随后又立刻打出旗号,正儿八经的开始招募新兵。
招募新兵完全是按照第一混成旅的规格,报名参军者一人发十块钱安家费,安家费不会交给士兵而是直接邮寄到家中。jǐng备司令部的士兵rì常生活待遇也尽可能参照第一混成旅,一rì三餐,按时提供被服用品。
消息一经传出,淮北城内响应者并不多,毕竟城中老百姓生活还算不错,没必要在这个乱世去参军。倒是下面那些乡镇有不少人纷纷赶来投军,大部分是农民子弟,也有一些无业游民,反正为的就是混一口饭吃。
至běijīng把命令发下来的这天,淮北这边已经有近八百人被录入新兵营。平均每天报名的人数实际上是有三百余人,但并不是什么人都会被录入,还是要经过一番基本的筛选。
郭文远干了一年的民兵工作,对组织训练方面很有心得。他决定一边继续招募,直至招满到两千人为止,一边分批次组织训练。预计前后分为三批,一批训练三百五十人。
在新军军官安排上,他是从第二团当中抽调基层士官破格升任为新军的军官,也就是说原先第二团的排长调入新军担当连长,诸如此类。其目的就是在扩充军队的同时,保留第一混成旅的骨干,不至于因为新军而消弱第一混成旅自身的实力。
同时为了保证军官人才的培养和后续补充,他还仿照何其巩在滦州开办的随营学堂,建立jǐng备司令部教务处,教务处下设速成随营学堂。学制和学习内容与滦州随营学堂一样,文化知识聘请当地的夫子来授课,政治方面则由郭文远亲自督导,军事教育则由二团团部来负责直接教练。,
新军番号暂时设为淮北治安队,遵照袁肃之前的吩咐先编满五个营。
在这五个营当中,二团分出的一个营抽调部分主干,组成一个表率及领导作用的教导营。教导营视为治安队jīng锐所在,也负责培养士官和部分基层军官。
相比于淮北,淮安这边几乎与郭文远的做法不谋而合,不过因为袁肃亲自坐镇此处,在进展上是要比淮北更开。到六月二十一rì这天,淮安jǐng备司令部已经招满了五个新兵营,配合第一团分出去的一个营,在编人员已经有两千人。
当然,这还远远没有到达第一期的标准。好在淮安富庶之地,人口众多,再加上之前南北内战,造成许多其他地方的流民盘踞附近,因此在招募方面并不算太难。全县各乡镇都设有新兵报名处,本地士绅阶级虽然很担心此间军事力量膨胀太快,引发县zhèngfǔ过多负担,可考虑到是大总统的侄子而且又是zhōngyāng的命令,也只能强颜欢笑的积极配合。
在淮安jǐng备司令部的番号上面,袁肃没有像淮北那样取一个很土的番号,而是分为内外两个称呼,对外则称谓淮安jǐng备旅,对内则称为“淮安旅”。内部称呼是方便回到滦州之
第84章,趁势发展-->>(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