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7章,着手解决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开始若是由自己来处理难民,根本不会发生今天的困境”,甚至还十分郑重的提及“识时务者为俊杰”之类的话。

    参与会商的士绅官吏、财主地主们或多或少都意识到袁肃的意思,可说到底大家也都只是闷在心里胡思乱想,不管想的对与错,任谁都不敢轻易点破这层窗户纸。

    倒是只有吴立可是全然醒悟过来,要说之前与袁肃谈话时是模棱两可,可结合这几天的交往已经再清楚不过。袁肃摆明是要把吴承禄取而代之,而这也能解释对方为什么会如此热忱投资这两个大项目。

    然而,吴立可的态度与其他人一样,同样是闷在心里拿捏不定。

    至于第三件事,还是焦急的催促běijīngzhèngfǔ下拨赈济物资。袁肃每隔两天都会向běijīng去一封电报,他没有把目前稳定的局势如实上报,一旦上面知道这里还能支撑得住,办事效率必然会愈发低下。所有发往běijīng的电文基本都很短,三言两语把情况描述一下,接着则是苦口婆心的急催救援物资。

    只是尽管他如此这般殷情的发电报催促,但běijīng方面却丝毫没有同样的热情,除了八月一rì这一天回了一封官腔官调且没有任何实质内容的电文之外,其他发过去的电文一律是石沉大海、了无音讯。

    běijīng方面的反应是在袁肃的意料之中,放眼整个中国历史,十万人规模的灾情几乎很少在历史上留下痕迹。无论是地方zhèngfǔ还是zhōngyāngzhèngfǔ,在很多当权者的眼里,哪怕是一艘洋人的火轮在中国海域发生沉船事故,都远远要比十万人受灾值得重视。

    这也是为什么山海关总兵吴承禄妄图隐瞒灾情的原因,十万不到的灾民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报上去未必会得到国府的重视,但一定会遭到国府的训斥,何必还要自讨苦吃?

    袁肃之所以乐此不疲的每隔两天向běijīng发去一封电文,目的是希望běijīng方面知道他对这次赈灾的认真和尽职,同时若当真能够起到催促作用当然也是最好不过。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