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一一章 北远新战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解职,调走地调走。这次回去啊,我估计咱们恐怕连个认识的人都没有了。”

    “那有什么,解职的可以重新提升,调走的可以再调回来,”整理着雨桐扔在沙前的那些行李,孙红羽面色平静的说道,“你现在啊,最好是不要再抱怨了,抓紧时间把手头的工作安排一下,咱们明天......不,今天晚上就回哈尔滨。\”

    “这么急?”常雨桐愕然道。

    “这种事情自然是抓的越紧越好,”扭头在小妮子鼻梁上刮了一指头,孙红羽笑道,“别忘了,现在周围可又一大堆人在盯着咱们呢,也就一两个月吧,咱们说什么也要拿出一些成绩来,不然的话,如何服众啊?”

    “那我这就去准备。”从床上蹦起来,常雨桐嚷嚷一句,一溜烟跑进了卧室。

    看着小妮子还是这么随性、天真,孙红羽无奈的摇摇头,随手拿起了行李包中地一个相架。

    相架上地照片是两年前拍摄的,地点同样也是在北京饭店,整张图景上只有三个人:自己,郭守云以及那个目前据说已经晋升为集团军参谋长地约里宁。也不知为什么,看着照片上郭守云那张带着淡淡笑容的脸,孙红羽的脑子有些混乱,恍恍惚惚间,她似乎又回到了过去,又回到了第一次与郭守云见面时的哈尔滨。\

    北京在外交政策上的转变,直接影响着北远与郭氏集团的合作关系,作为一个主导性的人物,孙红羽的调离,意味着北京对郭氏集团政策的强硬化,而她的重新履任,则意味着双方关系的缓和与调整。

    经历了数个月的软争硬斗,尤其是在经过了对外交路线的一系列反思之后,北京重新界定了郭氏集体在中俄关系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并由此全面转变了观念。

    “深挖洞,广积粮,筑高墙,缓称王。”刘邦争夺天下时所采用的十二字方针,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中庸思维的核心成分,时下,面对美国人在国际外交场合中对中国回旋空间的一步步蚕食,从改革十年中获得了强大信心的北京,终于重回正确道路,再次将“韬光养晦”的策略摆上案头。

    正如孙红羽所认识的那样,郭氏集团本身现在也面临着重重的问题,作为集团的决策,郭守云无论是从大局的角度出,还是从个人利益的角度考虑,都不可能同北京谈论什么国际政治的问题。\北京对他的要求越多,期望越大,他所面对的压力就越大,抵触情绪就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北远与郭氏的进一步合作,根本就无从谈起。

    那么,要挽回北远与郭氏之前的合作关系,现在能够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经济合作,广泛而互惠的经济合作。

    在北京的短短两天时间里,孙红羽与社科院中俄战略研究所的专家们碰了两次头,双方第一次全面而具体的分析了远东的经济形势以及东北地区在下一个五

第六一一章 北远新战略-->>(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