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八一章 政治委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委归由军区参谋本部负责领导。因此,身为军区总参谋长席贾霍夫对此事很上心。操办地也很卖力。从十二月中旬开始,相关的选拔命令就以军区总参谋部为中心,迅下达到各基层部队,仅仅是一个边防军系统,便挑选出了七百名稍具操守、过去没有任何不良记录的军官。*****这些人在十二月底抵达哈巴罗夫斯克军区总部,在这里,他们将接受为期四个月的培训,然后由军区统一立授职衔,并最终进入岗位。

    在前苏联时期,苏联红军中的军事委员制度主要是为了保障布尔什维克党对军队的有力领导,保证党对枪杆子的把握,因此,在当时的制度中,各级层的军事委员在权限上要大于同级别地部队一级指挥官。这就像是县、市长与县、市书记之间地区别,不管到什么时候,书记要比县市长高一头。而在目前的远东呢,布尔什维克党已经不存在了,军队地大权把握在各级将领尤其是郭氏集团的手中,因此,这个思想指导的工作,就需要变一变味道,过去那种忠党为国的思想纲领已经不适用了。

    从十二月中开始,远东军区内部一面加紧推行各级层政治委员的人选确立工作,一面也在争论与探讨中逐步确立这一制度的具体实施办法。出于各自利益方的较量,以挈廖缅科为代表的军区指挥部始终坚持一点,那就是在各级部队的领导权限上,同一部队级层的政治委员应该比同一部队级层的指挥员在军衔上低半级,打个比方来说,团一级的政治委员无权领导团一级指挥员,也无权干涉他们的日常工作,更无权对他们的行为实施监察。\挈廖缅科之所以如此坚持,其主要出点就是担心指挥员系统大权旁落,从而给参谋本部创造大权独揽的机会。

    而以席贾霍夫为代表的军区参谋部,则始终坚持政委必须对指挥员享有绝对的监察权,如果政治委员失去了这一项权利,那么此项制度的确立目的将成为一句空谈,毫无意义。

    最终,双方的争执延续了长达半月,先后的其次军区会议都没有达成有效的意见统一,直到最后把官司打到郭守云的面前。

    老实说,郭守云对军队体系内的指挥员制度、军事委员制度根本没有多少了解,因此,在确立这个问题的时候,他本人也给不出真正有意义的指导性意见,最后呢,还是在叶列娜的配合下,他才拿出了一份决定,并交由军区方面执行。^^^^

    叶列娜提供的建议,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军区两大分化势力之间的利益。她接受了挈廖缅科一方的要求,即同级别的政治委员无权领导、干涉同级别的指挥员,但是,同级别的指挥员也无权干涉同级别政治委员的调查工作。而在真正的监察方面,政治委员系统内实行“下级汇报、上级追责”的制度,比如说,营级指挥员出现问题,同级政治委员有权将问

第五八一章 政治委员-->>(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